所在的位置: 脑积水 >> 脑积水分类 >> 硬膜下积液

硬膜下积液

病史

男,80岁,头晕不适

诊断思路

硬膜下积液占颅脑外伤的0.5%~1%,常发生于一侧或两侧额颞部,以双侧额部为多见。

硬膜下积液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急性少见,在数小时内形成,慢性者可有包膜。

脑的表面由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对脑起支持作用。

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对脑具有营养、缓冲震动、调节颅内压和保护作用。而硬模下积液正是由于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而形成。

分型

1、消退型:青壮年多见,一般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或仅在早期有轻度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以后逐渐好转,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可以用蛛网膜破裂学说解释,即头部外伤时,外侧裂、视交叉区与蝶骨嵴紧密粘连的蛛网膜撕裂,导致脑脊液流出积聚在硬膜下腔,以后被逐渐吸收减少。

2、稳定型:以老年人占多数,大多患者以头昏、头晕、恶心、呕吐、欣快、淡漠、抑郁、记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一般无硬膜下积液相关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长期观察此型可转变为消退型或演变型。

3、进展型:小儿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可有轻偏瘫、失语、精神异常,婴幼儿可有类似脑积水表现,若合并脑实质损伤,可伴有意识障碍和病理征。

4、演变型:临床特点为发病年龄两极化,常发生在10岁以下小儿或60岁以上的老人,这可能与小儿、老人的硬膜下腔较大有关。常发生在积液后22—天内,保守治疗过程中,积液可转变为水瘤,包膜形成后发生包膜出血而导致慢性血肿,常发生在积液1个月以后。而早期手术打断了积液转变为水瘤及包膜形成的过程,故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不易发生在手术治疗的病例中。

诊断

1、头部外伤史。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可确诊。CT表现为额颞顶部新月状低密度区,常进入纵裂前部,脑组织受压,CT值为0—10Hu。

鉴别诊断

需要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鉴别。

病理结果

慢性硬膜下积液

转载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fl/9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