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杨宝应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近年来,每年完成的各类神经外科手术都达到多例,临床手术治疗经验非常丰富。十年来,医院执业期间,杨宝应逐步总结出各种复杂小儿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经验。经过长期大量艰苦地临床探索,他逐渐摸清了对此类公认难治复杂疾病的治疗规律,规范了术式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总结了一套可以遵行的成功经验。
神外十年,我一刻都不敢放松。
众所周知,由于颅底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密集、功能复杂重要,术野深且狭小,颅底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界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切除病灶,从而有效地防止颅内与颅底重要结构的损伤,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神经外科医生共同面对的课题。
杨宝应说,小时候受身边亲戚朋友的影响,认为神经外科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所以在高考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医学院,毕业后更是如愿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扎根神经外科十年,杨宝应深刻地体会到了神经外科医生光环背后还必须肩负起患者、患者家属乃至整个社会的责任。“神外十年,我一刻都不敢放松,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不会辜负众望。也许在临床中只需要一点水的知识,但是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点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十年间,杨宝应除了除了虚心向院内前辈学习以外,还多次前往国内医院进修,医院医院。
杨宝应发现,儿童脑肿瘤的发生率在儿童肿瘤中仅次于白血病而居第二位,儿童脑肿瘤的一般发病年龄为5岁—8岁,男孩稍多于女孩。我国每年新发病的脑瘤患者有4万人左右,儿童占16%,也就是说,每年约有名左右的新脑肿瘤患儿。
但是,除了北京、医院医院设立专门的小儿神经外科病房外,全国90%的医院根本没有小儿神经外科医生。对于已经达到神经外科诊断和治疗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神经外科来说,小儿神经这一重要分支学科没受到应有的重视。“更让人着急的是小儿肿瘤的误诊现象层出不穷,因为家长对小儿脑瘤的症状不大了解,小儿对自己的痛苦表达不清,再加上小儿神经科医生太少,一般儿科医生对小儿肿瘤的症状也不大熟悉,很容易把脑肿瘤当成其他躯体疾病来治疗,小儿脑瘤最容易被误诊为先天性脑积水、胃肠道疾病、脑膜炎、肠蛔虫病等疾病。”杨宝应决定,要深耕小儿神经外科这块硬田。
杨宝应强调,儿童肿瘤的发病一般高峰年龄为5—8岁,临床表现很多种,呕吐、头痛、头颅增大、走路不稳、眼斜或者眼球不能上视(也即是对眼或斗鸡眼)、眼歪口斜、颈部抵抗或斜颈、身材矮小或肥胖、多饮多尿、癫痫发作、性早熟、发烧。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这些类似的症状,不能确定何种疾病引起的,不能确定是何种疾病引起的,医院做CT、MRI检查,检查结果不仅能定出肿瘤的位置,同时还能判断出肿瘤的性质并确定治疗方案。
拯救一个患儿相当于拯救一个家。
众所周知,小儿神经外科,除了儿童肿瘤以外,小儿意外受伤在临床上也很常见,并以危重、急病人为居多。因此,杨宝应也称自己和同事们是“与时间赛跑的人”,尤其是自己当了父亲之后,杨宝应更加体会到手下这把刀快、准、狠的重要性,“有时候救回病人只是一秒之差,拯救一个患儿相当于拯救一个家”。
神经外科有很多是应急手术,这类手术不可选择时间,要求医生快速迅捷地做出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做一台这样的手术需要医生长时间内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一台手术几个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下你根本感觉不到其他的,都是手术结束了,才觉得口渴,觉得胃里抽痛。”杨宝应说。
去年6月份,一个年仅18个月大的小医院。原来小孩趁家长不备,从楼上失足跌落,造成颅内出血,颅骨骨折,医院时,病情十分危急。值班医生赶紧给杨宝应打电话,正在家中休息的他二话不说,医院,稍作准备后即刻进行手术。待他走出手术室,已经是凌晨两点了。
去年4月份,一个年仅6医院就诊。据患儿的家长介绍,半年前他们就发现该患儿走路不稳,同时诉头痛。但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并没有及时寻求治疗。近一个月出现头痛加重伴呕吐,精神差和食欲下降。家长见状,医院就诊。经检查,该患儿患有后颅窝肿瘤伴“梗阻性脑积水”。为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家长医院就诊。
由于患儿年龄偏小,肿瘤较大,杨宝应对这台手术格外重视。看片,会诊、手术评估、家属沟通、确认手术方案……每一步都认认真真,仔细琢磨。手术从当天的8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5点钟结束。9个小时的时间内,主刀医生杨宝应和其他几位助手医生、麻醉医生、器械和巡回护士都粒米未进,只有在手术期间的简单休整中,稍稍喝几口水,整个过程非常紧张。直到最后手术成功,杨宝应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此时,他的后背早已湿透。
0台手术,没有一例投诉。
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传递医疗信息,达到救治病人的目的。外科医生在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方案的实施等都需要与患者沟通。“看似简单,一旦疏忽就可能造成医疗缺陷。打个比方,如果一个晚期肿瘤的病人,传统的诊断结果是无法治疗、不治。而在今天,就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延长生命、减轻痛苦的治疗方案,重点给予心灵安慰,消除病人的恐慌和焦虑,让他们得到亲人、社会、医务人员的关爱,而感到欣慰,可以说这种治疗比起其他的治疗更重要,更有意义。”因此,杨宝应认为,医生对患者不单单是治病,更是要将心比心力所能及地为患者解忧放在第一位。十年来,杨宝应参与的手术超过0台,但从没接到一例投诉。“我始终坚持站在病人及家属的立场去跟患者沟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我要求我科室的医生要为患者提供最省钱的治疗方法和最好的服务。”
“临床上,医务人员更多的想法是如何把刀开好,而很少去体会病人的顾虑、担心、害怕,更没有去想想如何去安慰病人、消除病人的恐惧,研究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去做思想工作。我们要对诊治的每个环节去体验病人的感受,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去关爱病人。“杨宝应说。
杨宝应认为,要当一位好医生,首先要从原来固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中解放出来,不仅要关心病人的疾病治疗,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