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画家百岁兰若一世丹青

  百岁老人王兰若先生,是当今广东美术界泰斗级的中国画画家,中国画坛的一支巨笔,岭东中国画群体的导师,画兰花的国手。百年人生际遇,更令他和他的艺术生涯成为传奇。   王兰若先生出生在广东揭阳塘边乡一个三代业儒行医世家。少年时的他从祖上收藏的文人墨宝中接受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启蒙,尤其董其昌、王石谷、任伯年这些彪炳千古巨匠们的真迹,使得世纪画家童子雕琢先有雅制,这无疑是命运特别的恩惠。   掀开王兰若先生这本人生大书,演绎的是画家一世追梦,历尽坎坷,百年修行,而后辉煌的生命主题。他在69岁那年赶上改革开放,错划“右派”得到平反。古稀之年之后,漫长的人生峰回路转,艺术成就日增,再往后尚可得三十多年以上良辰美景。98岁那年,因为一次跌倒造成脑积水,动过脑引流大手术,老人家只用一个月时间康复,就开始提笔作画,真的是生命力难以置信的强盛。99岁的王兰若先生,画画反而更加激情,所作百幅字画,一反历来严谨、细密的写实画风,挥笔恣肆,水墨淋漓,具有荡气回肠、震古烁今的勇气魄力和痛快感觉。落款往往童趣天真,幽默机智。所作书法曰:“作画能多寿,吟诗逸兴飞,烟云常供养,笔笔见生机。”端午节题字:“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腕力笔锋依然强健,可见他精神之矍铄,睿智博学,常人不及。这批作品在汕头市博物馆展出,让熟悉其绘画的人瞠目,观者无不为他艺术常青、体魄刚健道贺。   王兰若先生当年初入绘画门径的指导老师孙裴谷先生,亦是潮汕先贤,一方名家。西安美院著名教授、山水画大家罗铭先生,潮汕名画家刘昌潮先生等多位前辈,都出自孙氏门下。年至年,王兰若先生由孙老师介绍,赴上海学习绘画,进入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最早的新式学堂—上海美专中国画系深造。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中,海派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诸乐三先生的评语说:“兰若颖悟轶群,作画天机自得,来沪上访道,艺益精进,书画而外,尤工篆刻,锲而不舍,好之弥笃,循序以进,妙境可跻。”这一段精彩的赞誉之词,是对王兰若先生早期绘画成绩最权威的评价。那时原本可以留校任教的他,出于对家庭的责任,选择了回乡教书。年“反右”运动,他不幸因言获罪,失去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和他热爱的教书工作,开始命运的悖晦。“文革”中景况更差,他唯有忍辱含垢,却依旧执著于对绘画的追求。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从没放下手中的画笔。即便遭受歧视与不公正对待,不少艺术追随者仍跻身左右,使得逆境中的他受到尊重理解,得到宽慰。学生们的爱戴使王兰若先生看到生命的价值和绘画的意义,给他生存的力量。   王兰若先生的绘画在南洋地区的华人世界,至今仍享有很高声誉。这缘于年他远赴南洋写生,和关山月联合举办“救荒画展”,以及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册等一系列绘画艺术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赴上海美专学习期间,王兰若先生通过沪、宁、杭三处地缘关系,广泛接触当时几乎所有名家。   在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诸乐三这些大画家们耳提面授、亲自提点下,先生汲取中国近代美术崛起的海派画家风格经验,结合一生居住海滨城市的潮汕文化情感和从未停笔的绘画实践,逐步形成自家艺术面貌,以及灵动、隽逸、轻清、纤秀的写实画风。王老最为世人称赞的兰、竹题材作品,却不同当年成为一时风尚的海派金石碑板笔法趣旨,倒是随了诸闻韵先生从飘逸的帖札行书中寻求启发的路径。他觉得唯有如此,才能够表现他在普宁铁岭观兰的心得,才能够符合苏东坡所言“刚健含婀娜,端庄杂流利”的审美情趣。王兰若先生画兰,虽按古法,实出心裁,承前人笔墨,却又观察乡间幽谷中兰花的丛茂野生状态,在面对自然的写生中,捕获独出己意的真见识,画出生机勃然、有着王兰若性情之兰花。正如古人所言,画兰代有名家,世多奇笔。王兰若先生笔下之兰花,已是名冠九州,神留千秋。其所画古梅,亦是繁密淡雅、气势宏大,常落款“铁干寒香”,红梅则题写“朝霞”,笔法品格,实现了技而进乎道的境界。他一生作画,在乎情之所感,闲花野草,无所不画,无所不肖,其写实的造型功夫,由此可见。   近三十年里,王兰若先生与夫人黄文凤先生遍访名山大川,游历写生,收获良多。在海内外举办了无数次个人画展,出版了多种大型画册。居闹市,他却是戴月荷锄式的祥和心境。   王兰若先生的绘画艺术引起国内艺术家和评论家们的特别   王兰若先生见多识广,人生阅历丰厚,精通传统绘画之经典,对西画也不陌生,一生创作紧随艺术百年发展变化。在中西绘画的交融中,他创建了自己的笔墨范式。他坚守传统,从观察与写生中开创了新的绘画艺术道路。与很多成功的当代画家一样,速写占据了先生作品中十分重要的地位。矿山劳动期间利用废弃的水泥袋做的速写本所画的写生作品,不但记录了当时特殊的生活景象,而且为他创作中国画《矿山的早晨》提供了素材。平时生活中,王兰若先生习惯将市场买来的螃蟹画完再煮,煮熟又画,从不同角度观察描绘鳞介水族们的种种姿态。96岁用线描造型所画一对螃蟹,着色极简,题词曰:“雌雄皆无肠,横行江海边,渔父张罗网,难逃煮与煎。”画鱼则多落款“快哉此游”、“鱼亦知我乐”。从年于马来西亚骆清泉医生家中看到了婀娜多姿的神仙鱼,创作《我爱清泉热带鱼》起,先生对鱼悠然自得的生存状态情有独钟。96岁时所画《耳聋目花写神仙》,将几十载画鱼情感诉诸笔端,尤为动人。在访问探亲居住美国的一段时间里,王老画了一批尺幅不大、数量不少的堪称精品的鳞介鱼类中国画写生,使得梅、兰、竹、菊之外,水世界鳞介类的写生作品成为他绘画艺术的又一重要特色。他的这类螃蟹、龙虾写生,线条遒劲优美,设色生动准确,神形俱佳,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不输于大幅题材绘画作品的欣赏价值。爱绿堂主人王兰若先生热爱自然,写生是他用绘画连接生活和亲近绿色的纽带。   兼善山水、花鸟、人物各种题材的王兰若先生,习山水画从临摹入手,笔耕不辍,传统功底深厚,正如刘海粟为他《四时景色》所题:“良以学深诣到,犹海渤汇夫众流。”《四时景色》是他一生的重要作品,61岁时为课子女习画而作,刘海粟老师称赞其“纬构经营,良复不易,欲求其穷神尽变,踌躇满志如此卷,兰若一生岂可多得乎”。他58岁时临石涛《送五翁山水卷》,题跋曰:“水木丛什,苍莽郁勃,气象万千,殊不易学。”85岁高龄,功成名就之后,还临摹王石谷山水长卷,足见他面对前人艺术传承,所坚守的那份谦卑与敬畏之心。   王兰若先生一生重传统更注重写生,教导学生临画先要熟读,写生要深入到海边渔村的现实生活中去,画山水画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年在美国费城,因大雪天寒不能出门,用旧稿作《山城新貌》。此画稿得自年过四川万县,于长江轮船上的速写。时隔13年,身在异乡,却因为速写中保留了画家彼时感受,日后恰逢机缘,乘兴挥毫,把具体感受升华为作品的精气神韵,得一好画。73岁时,参观葛洲坝水利工程,游长江三峡,全程经白帝城、重庆、大足,过成都、乐山、峨嵋,至古都西安,拾得不少画稿,都是沿途速写的成果。条件允许时,王老犹喜直接对景铺开宣纸,把创作和写生合为一体,作品一气呵成,常有耐人寻味的佳作妙品。重读这些弥足珍贵、不同年代的作品,令人心驰神往,陶醉在画家极为擅长的笔墨经营之中,领略中国画传统技法于真山真水写生中的审美情景。55年前,正当壮年的兰若先生多次去大南山旅行写生,画了许多好画保留至今。写生中完成的中国画作品《招林鱼跳》就是一幅十分耐看的佳作,其画自然生动,浑厚苍润,韵致高雅,笔迹磊落。留白处勾画飞瀑奔突的欢快景象,线条运腕着力,动感且不浮滑。   遥想先生当时置身清流激湍之涧,天朗气清,果蔬草木于绿色环抱中各展姿态,无不可观可乐者。画家状物运思,得于心,传于手,留其形而传其神,脱落凡俗陈规。《近水人家》笔如管弦之节律,境似丝竹之幽扬,风和日丽,秀木苍郁,村外小河,有女浣纱水边,山村景致非城中欢乐场所可见,明净质朴之美却是碌碌俗尘中的梦境。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妙笔神思,游乎物外。《幽壑鸣泉》等山水画作品,作画先立其意,而后落笔,品格取韵,雄厚清逸,运笔矫健,超乎匠习,图成法高,设色沉稳,乃得古意。《三饶古松》、《和平古榕》落笔雄奇,画千年古木之苍茫,笔墨韵趣,意味隽永,直叙胸中逸气。画家挥笔落墨,舒展情怀的一刻,人生修养与景物契合,情感心得融入笔墨深浅之中,面目性情毕现于创意画境。年,他在其中国画写生作品落款中,记下如是感言:“自然一画本也,观者千万,而悟者不一二,至于妙悟,非物我两忘,离形去智不办。”年漫游西湖雨中所画《山色空蒙雨亦奇》以水墨写雨中空蒙物象,笔简意繁,用不一样的笔法画出不一样的意境情趣。与20年前大南山写生对比,岁月功夫,浩气内敛,作画下笔更加自如放松。年,从《王兰若百岁新作集》中见到的《苍莽》、《柳浪闻莺》两幅新画可看出,老人家已是历尽沧桑,大彻大悟,集大成而后返璞归真,诸法九九归一,幻为无法,情同才俊们的实验水墨,形似者仅存大意,笔墨不再有所顾虑,全然胸中意象苍茫外化,正所谓皮毛落尽,洞见真谛。画坛几人能如他,了结心愿,修得正果。   70岁时应文化部之邀,先生到北京藻鉴堂作画,所创作《欧阳修》肖像,神情并茂地写出六一居士的文人气质,笔墨传神,为国家画院展出、收藏。在广州美院岭南画派纪念馆举办的“说兰若,谈兰花”座谈会上,美院中国画系资深教授、广东美术界最具影响力的前辈画家陈金章老先生感慨地说:“我希望学生来临一临王兰若先生的画,看一看什么叫笔墨。”“他的东西很厚,整体感很强,非常耐看,又有点前卫。”“王兰若先生的品格、人格那么清高,是最不容易学的。”著名画家林墉说:“坐在旁边看着他真的来两笔,这两笔就养了我们一辈子。”王兰若先生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作画无数,同时还带出了难以数计的青年学子。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成了今天的名教授、名画家。对于潮汕地区,海内外有潮人美术的地方,以至广东省美术事业,王兰若先生的贡献都是无可估量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东潮汕地区的经济文化,有过一段与上海亲密往来的历史。那时从上海学习美术返乡的潮人画家就有六十多位,散布潮汕各市县。在审美心理和技法传承上,他们对于海派画风的理解与追随,形成潮汕中国画的基本观念和区别于岭南画派的艺术特征。在这块山海相隔的偏远去处,无论艺术市场的取舍偏好,还是控制舆论知识精英们的兴趣所在,都对海派所形成的中国画艺术传统给予很高的尊崇。在一个初到汕头的外地画家眼里,潮汕地方就是被五岭分开来的世外桃源,一个变革波及非常有限的避风港湾。许多社会伦理、民间风俗,在内地早被摧枯拉朽于各种运动,被清除得一干二净,但是在这一方奇异的土地上,古人文言的某些发音腔调杂入潮汕方言中通行,民间祭祀的香火中隐约着古越先民们多神的信仰。潮汕画家们的作品中,有着共同的儒雅古典,让画面显得尽可能细巧华美、精致温润。当传统完整地进入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这种富有传承精神的清雅艺术风格,给碌碌浮生别样的审美乐趣。在内地那些追随潮流变化,完成风格建树的杰出潮汕画家身上,少有本土画家们的这些绘画特征。西方美术史上的罗可可艺术风格就是由简而繁的结果,进入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趣味则是由繁而简。艺术的演化,如同我们这个不停转着的星球上的所有道理,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人的审美趣味的复杂,即如人本身的自相矛盾,不可理喻。平视过往的中国画史,被评论吵翻了的“四王”与“四僧”,其实难分伯仲。   正如潮汕画家、现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主席的许钦松所说:“王兰若先生是我们岭东画派的扛旗人,引领我们岭东地区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走出地区,走向广东,走向全国,走向海外。老人家的功绩不单在他的艺术本身,他的学术精神,教育后人的精神,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岁晋一的王兰若先生和85岁高寿的夫人黄文凤先生,相互扶持。将近六十年的跌宕人生中,黄文凤先生对家庭及王兰若先生的付出同样让人尊重。   祝贺王兰若先生新画册出版面世!祝先生身体强健,家庭幸福!

年7月21日

◆还想了解其他画家的拍卖数据吗?

输入数字1并发送,会自动接收到第1期的内容,输入数字2并发送,会自动接收到第2期的内容.....依此类推。

您还可以选择回复画家姓名+拍卖即可(如:回复刘文西拍卖,就能自动收到刘文西拍卖记录)。

中国画家







































白癜风如何治疗比较好
初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hl/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