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坐坏三把轮椅做了手术后行动自如
张大伯今年63岁,说起自己的病,要追溯到21年前。那时候他才40岁出头,在家务农,是家里的顶梁柱。“刚开始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总是无缘无故手抖,医院才确诊是帕金森病。”张伯伯说,先是吃药控制病情,从最初一颗药能管半天,到后来两颗药下去只管一两个小时,药越吃越多,可病情却不断进展,不光手和脚抖得厉害,头也不停地晃动。从那以后,张大伯就没法继续干农活了。差不多在十年前,他已经无法走路,每天只能依靠轮椅,这十年来,轮椅都坐坏了三把。“这几年症状越来越严重,医院,生活质量很差。”直到去年上半年,张大伯到浙江大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接诊的是罗巍教授。
就诊时,罗巍主任医师为张大伯做了评估,发现他的病情已经处于中晚期,建议通过深部脑电刺激术(DBS)改善症状。这相当于在脑部装了一个起搏器,通过电极发出高频电刺激,阻断异常的神经电活动,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一家人商量后决定做手术。去年9月,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团队为张大伯做了手术,手术后当天,手和脚严重抖动的症状就明显改善了。经过几个月的磨合,如今张大伯的药量逐渐减少,目前已经行动自如,生活质量彻底得到了改善。昨天,张大伯回到浙大二院随访,见到罗巍教授时紧紧握住他的手说,“谢谢罗医生,我终于可以告别轮椅了!之前十多年没逛过西湖,这次来我一定要好好逛一逛!”有些帕金森病症状不是“抖”而是“僵”
很多人印象中,帕金森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不停抖动。实际上,有部分病人不会出现抖动的症状,而是表现为全身僵硬,60岁的徐大伯就是其中之一。徐大伯家住在临安,开了40多年货车,退休后喜欢在家打打麻将,平时有空就上山挖笋、干农活。徐大伯说,五六年前,他时常觉得身体乏力,打完麻将站起来很费劲,后来连晚上睡觉翻个身都很困难,每天晚上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因为手脚抖动的症状不明显,一开始根本没想到是帕金森病,后来也是找到罗巍教授才确诊的。”徐大伯说,确诊帕金森病后,起初还能吃药控制,但后来效果就不好了。两个月前,他在浙大二院做了手术,手术后症状就基本消失了,如今他走路完全没问题,连药都停了。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都能做手术太早太晚都不行
帕金森病至今无法治愈,病情随着时间加长越来越重。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种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每位患者都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一般来说,患病初期靠药物控制病情,但随着病情发展,大多数患者吃药的效果会明显下降,并且可能出现一系列副作用。对这类患者来说,可以考虑做深部脑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DBS手术是在大脑的特定核团中植入电极,常用的两个脑深部特定核团为丘脑底核和苍白球,通过电极发出高频电刺激,阻断异常的神经电活动,从而达到减轻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目的。通俗来说,脑起搏器能通过微电极释放高频信号,将“使坏”的神经元本身的异常信号压制住,使其“麻痹”不再捣乱,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变化。“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装脑起搏器。每一例DBS手术,在术前都需要经过专业评估。”罗巍教授介绍,帕金森病症状从轻到重分为5级,一般来说,中重度(2.5级—4级)是做DBS手术的最佳时期。因为早期症状还不明显,吃药可以控制症状。如果已经发展到最高级别(5级),症状非常严重,这个时候即使做了手术,效果也不一定能好。此外,还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评估是否适合手术。10个帕金森病评估名额下载快抱App报名领取
浙大二院从年开展DBS手术,已为多位帕金森病患者手术。罗巍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帕金森病的临床和遗传研究。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伦敦大学学医院和国立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医学院、全球最早的脑起搏器手术(DBS)中心——法国Grenoble大学访问。回国后,罗巍教授逐步融合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多国先进的DBS技术,进一步完善了浙大二院的DBS治疗流程。为了让更多的帕金森病患者得到精准治疗,浙大二院神经内科罗巍教授团队,特地为快报读者送出10个帕金森病免费评估名额,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用药方案及是否适合做DBS手术。有需要的市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