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复查拖延症rdquo导

“定期复查就好了,那是不是不管了?”

“每次快该复查了都开始焦虑,感觉时间过得这么快,三个月一下子就过去了,不想去复查,怕万一不好怎么办,往后一直拖延……”

“医院复查,这一情况已经持续了4年了,肿瘤也没有发现太大的变化,还有在继续复查下去的必要吗?”

“现在我们这又出现了疫情,去医院复查不方便,怎么办?可以再等等吗?”

“复查拖延症”“治疗拖延症”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

脑肿瘤发展进程动图示意

可能很多脑瘤患者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许多良性脑瘤都是偶然发现的,此时患者往往没有症状。一部分患者惧怕手术,一直观望,几年内也没什么不适表现。有些患者由于肿瘤知识的缺乏,可能不太了解复查的意义,甚至在随访了几年后就放松了警惕,复查间隔越来越随意,甚至逐渐沦为症状为依据的随访,也就是没医院做复查。

有些患者甚至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不去复查,肿瘤就不会恶化。等到若干年医院复查,此时肿瘤可能已经长大或者恶性进展了,变成了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预后就比较差了,后悔莫及。每一个患者在治疗期间都要经历这么一年、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这期间随访复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查出胶质瘤未及时复查治疗,再次复查时截然不同!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从11cm3的良性胶质瘤,到21cm3的恶性胶质瘤,可能需要多久?

不着急回答,我们先看这样一个案例,比较遗憾:

这是一位40多岁女性,偶然诊断出低级别胶质瘤,医生建议保守治疗,此时肿瘤仅3cm3。然而,肿瘤一直不断增长,6年后,肿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一步增大,很麻烦了,已经11cm3……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肿瘤从11cm3发展到21cm3,仅仅用了5个月!很遗憾,肿瘤不仅长大,术后的病理显示甚至已经恶化成四级胶母。

肿瘤发展进程变化

这个看似无害的低级别胶质瘤利用这6年多的的时间偷偷长大了,变成了21cm3的中位生存期仅14个月的胶质母细胞瘤…

该则案例来源于国际知名神经外科期刊JNS真实案例,原本预后较佳的低级别胶质瘤,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期,最终竟恶化成级别最高的胶母,患者后悔不已。

胶质瘤一直拖,级别由低转高错失长期生存机会

INC曾接触过一位22岁年轻的生命,她一开始被诊断为胶质瘤二级,但因为家人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治疗方向的不确定,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没想到短短半年间,她的脑肿瘤体积迅速增大并且恶性度增加到高级别,增大的肿瘤严重压迫正常脑组织,年轻生命的生活质量极速下降。

他们咨询了INC国际教授德国HelmutBertalanffy(巴特朗菲)教授,得到的回复令人绝望——如果患者能早期手术,尽管在疑难的颅内位置,但以他的经验能达到早期的肿瘤全切,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给患者创造后续治疗的机会和更久的生存时间。但现在已完全错失了最佳手术机会,即便做了手术,一时症状可以缓解,但是还是无法避免反复复发,术后的生活质量难以长期上得到改善,可能还会恶化,生存期的提高也有限,这个时候只能试着接受放化疗,尽可能地延长患者寿命。

(INC德国巴特朗菲教授对这个病人的回复截图)

肿瘤不等人,如今,追悔莫及的一家人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丧失了长期生存机会,目前唯一能做的是带孩子去国外接受先进的放化疗,一方面孩子叫苦不迭,看着孩子受罪父母实在是痛心,另一方面整体花销对于全家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等待甚至不复查、不治疗,等着肿瘤“作妖作福”?

这一个个的案例说明了,等的结果是什么?不是肿瘤自动消失,而是变本加厉(比如很快增长甚至恶化),对人体的伤害性更大,治疗之路也势必更加周折。所以,没症状≠没危险,症状轻≠不用手术,一旦确诊脑瘤,大家还是需要认真对待!随访复查也绝不是走形式,而是整体治疗的重要部分。做好随访,及时复诊,发现肿瘤进展和复发,对脑瘤患者来说意义重大。

什么是随访?脑瘤患者为什么要科学随访?

随访简单来说就是对脑瘤的定期复查。定期随访复查的目的是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并据此决定是继续观察还是要及时干预。上述两位患者在发现脑瘤以后明显没有正确随访,否则积极手术干预,肿瘤也不会生长到现在这么大。

由于疾病进展往往不受控制,脑瘤的复查是必不可少的。及时地、仔细地、定期地检查有可能早期发现进展和恶化,以便及早采取措施处理,进一步延长生存期。有些脑瘤即使是采取了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也难免会出现“漏网之鱼”。即使等到治疗结束,遗漏的肿瘤细胞也可能会“卷土重来”,造成复发。另外,复查还可以评估治疗中出现的副作用,及时对症治疗,提高脑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四大类主要脑瘤的随访检查推荐胶质瘤复查及观察随访

术前:对于体检发现的无症状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不愿意手术,如何随访?美国国家综合癌症协会(NCCN)及临床共识建议在低级别胶质瘤确诊后最初的5年里,应该每3~6个月随访一次MRI,继而每年做一次MRI,随访期间如有发现新的不适或者原有症状加重,医院复查。

术后:胶质瘤患者一般推荐手术术后48小时内需要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术腔内出血或者有没有缺血水肿的情况;72小时内复查头颅增强MRI,了解肿瘤的切除情况、排除脑组织损伤情况等;根据胶质瘤不同分级、不同症状,推荐术后每6-24个月复查头颅MRI,随访术后肿瘤情况,高级别胶质瘤复查应该适当缩短复查时间。如有新症状出现或原有症状明显加重,或病情出现明显变化,也需及时复查MRI。

最佳手术时机:一般情况下患有胶质瘤病人一经发现尽早手术,推迟手术时,肿瘤会累及更多重要结构,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可能。肿瘤较大或有广泛的神经系统症状者,通常需要立即手术切除肿瘤。肿瘤较小以及症状轻微的病人,究竟是立即切除还是延迟手术,仍存在争议。很多研究者倾向于在确诊为低级别胶质瘤后,做安全范围内的最大切除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脑膜瘤复查及观察随访

通过结合患者年龄、表现状态、并存疾病和MRI特征(脑膜瘤高信号、瘤周水肿、接近神经血管结构、大小)的数据,将患者分为低、中、高风险的生长和进展,可以制定个体化监测策略。Moreau等人年研发出有助于脑膜瘤诊断和预后的方法和实用应用程序。目前,根据共识,对于疑似脑膜瘤或WHO1级脑膜瘤,建议前5年每年进行MRI扫描。

图:脑膜瘤分级、手术切除程度、辅助治疗及随访策略(见最后一列)

最佳手术时机:只要肿瘤占位压迫脑组织引起症状,能手术就需要尽早做手术,特别是那些生长速度较快、有明显症状的脑膜瘤,越早做手术越好。比如,发现脑膜瘤,半年后第一次复查时,发现肿瘤有明显增大,就应该及早手术。如果说第一次复查时没什么变化,第二、三次复查时,发现肿瘤明显增大了,尤其有症状情况下,要尽早手术。

脑干/丘脑海绵状血管瘤等复查及观察随访

由于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在最初的影像学检查中可能缺乏典型的表现,有时会被误认为转移瘤或其他疾病,我们建议在最初出血后3个月内复查MRI检查,以确认病变的典型演变。

一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得到确认,就没有必要使用增强对比剂,因为任何相关的发育性静脉异常都不太可能发生改变。然而,如果要评估其他疾病,可以考虑进行增强核磁。

最佳手术时机: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症状或者活动性出血(即使只有一次)的情况下,要想根治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反复出血手术治疗是患者唯一的选择。否则脑袋中的那个“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发——可怕的脑干出血谁也不知道哪一天会比明天先来到,等那时候一切为时已晚。

听神经瘤复查及观察随访

没有临床症状和/或肿瘤3cm,可以考虑随访观察,如果肿瘤增大、出现症状则需考虑手术。如果肿瘤≥3cm,伴或不伴有脑干压迫、脑积水、三叉神经痛,都应首选手术切除。任何治疗后都应进行定期脑MR复查和门诊随访,根据病情推荐6-24月进行复查及门诊随访。复查随访频率根据具体肿瘤病理良恶性、切除程度、肿瘤生长速度、是否新发或加重症状而进行综合决策。

最佳手术时机:当患者临床症状明显,肿瘤较大或生长迅速时,首选在成熟的手术医师尽快手术切除,只有手术才能及时制止肿瘤占位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并争取颅神经功能的恢复。首次手术对效果至关重要,听神经瘤患者只要条件许可都建议首选手术切除。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提醒

随访观察的脑膜瘤患者一定要做好随访工作,定时复查,监测肿瘤情况!时间就是生命,一再地“等”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是惨痛而更加巨大的!脑瘤治疗是一个在有限时间内争取最大生机的过程,未免发生各种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请患者家庭积极应对科学治疗及早手术。应对以上包括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等在内的脑肿瘤,患者应尽早在保留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前提下尽量高切除率地切除,是治疗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一步,严重关系到总体预后。否则如果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有限的治疗时机都可能被白白浪费!

INC脑瘤患者部分随访案例相关阅读

●曾被判“死刑”,仅剩1月生命,如今完全康复!经INC巴教授脑干肿瘤术后2年随访●随访报告|高难度脊髓-脑干胶质瘤全切,术后10个月无复发、生活如常●随访报告

巨大脑膜瘤全切术后1年半,无复发无后遗症(附手术问题答疑)●随访报告

功能区胶质瘤全切术后3个月,无癫痫、无瘫痪、无复发●听神经瘤反复手术、放疗10年后肿瘤依然恶变,怎样有效治疗?

病例详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fl/9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