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简介
患者,女性,45岁,因“发现鞍区占位9月余”入院。
患者9月余前体检时发现鞍区占位,半月前复查垂体增强MRI,示“鞍上池囊性占位,考虑良性,表皮样囊肿考虑”(图1A-D),后至我院门诊就诊,进一步完善鞍区CT提示“鞍区低密度影,桥前池及鞍上池增宽”(图1E),为行手术治疗收治入院。
既往史:甲状腺切除术后15年,服用“优甲乐1.75片qd”治疗。余无特殊病史。入院查体无殊。
图1患者术前检查(A-D)医院垂体增强MRI:鞍上池内见团片状异常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垂体柄略向前推挤,大小约24*23mm。(E)我院鞍区CT:鞍区低密度影,桥前池及鞍上池增宽。(F-G)术前视野检查:左眼颞侧视野稍缺损。
诊治经过
入院后完善术前,视野检查提示左眼颞侧视野稍缺损。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诊断考虑:鞍区肿物:表皮样囊肿首先考虑。妥善准备,排除禁忌,行“神经内镜下经鼻腔-蝶窦鞍上肿瘤切除术+脑脊液漏修补术”。内镜下明确右侧蝶窦开口,打开鞍底骨窗,扩大暴露,向上暴露鞍结节,向下暴露斜坡。进入鞍上,打开硬膜可见肿瘤组织,切开肿瘤包膜,可见内部白色蜡样组织予以清除,视神经、前交通复合体,以及后方的基底动脉清晰可见,垂体和垂体柄保留完好。随后切开斜坡处硬脑膜,暴露斜坡后方脑池,可见少许病灶残留。镜下切除肿瘤后与脑脊液漏修补。
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我科常规护理,监测24h尿量,治疗方案上予抗感染、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弥凝片控制尿量,预防癫痫、止痛、止吐、护胃、雾化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复查CT(图2),未见明显出血。颅脑增强MRI+DWI(图3)提示“桥前池囊状影,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肿瘤彻底切除,邻近脑实质未见明显水肿出血。术后患者偶有发热,最高体温38.5°C,予多次完善腰穿。术后1周内镜下拔除鼻腔纱条,经鼻探查未见术区出血及脑脊液漏。常规病理提示:(鞍区占位)表皮样囊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予以出院。
图2.术后CT:术区未见明显出血。
图3.术后增强MRI+DWI:桥前池囊状影,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灶及弥散受限病灶。
讨论
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cyst),又称胆脂瘤(cholesteatoma)或珍珠瘤,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组织,是胚胎组织在继发性脑细胞形成时,将表皮带入的结果。一般认为表皮样囊肿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该病年龄分布广泛,最多见于好发于50~60岁,依次为40-50岁和60-70岁,其高峰年龄可在40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1]。
临床上无特征性症状,肿瘤生长缓慢,但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用,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反复发作。根据肿瘤部位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1]。其发病部位桥小脑角区最为常见,据王忠诚报告,占颅内表皮样囊肿例的61%[1]。鞍上、脑实质内、脑室均可有发现。
肿瘤位于鞍上时,所引起的症状与垂体瘤相似,常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久之可致视神经萎缩。少数病人可有内分泌障碍、表现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害症状。肿瘤向前发展者可出现额叶症状,向后突入第三脑室者可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一般病情进展缓慢,发生严重视力减退和失明者较少见。肿瘤位于鞍旁者往往向中颅窝扩展,有时因肿瘤累及三叉神经节而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也可同时出现面部感觉麻木,颞肌与咬肌无力,岩骨尖可有骨质吸收。如果同时累及中、后颅窝,除颅神经受累,并可产生脑积水。
CT是表皮样囊肿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有助于描出囊肿轮廓及扩展情况,囊肿一般显示为低密度影像。MRI中表皮样囊肿在T1加权像上边界锐利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瘤质不均匀导致信号强度变化不定,尤其是弥散像可见弥散受限,是其在MRI的特征[1]。胆脂瘤是一种先天性良性肿瘤,一经确诊,宜立即根据肿瘤的具体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进行切除。借助显微技术和神经内镜技术的进步,应力争达到肿瘤的完全切除。根据相关文献,颅内表皮样囊肿倾向于沿蛛网膜下腔向邻近部位扩展,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常有视野死角,张亚卓等的研究报道,在45例经显微镜切除的胆脂瘤患者中,有38例(占84%)在神经内镜下检查时发现了肿瘤残余[2]。
关于鞍区表皮样囊肿,已有综述指出,与传统的显微镜手术相比,经鼻神经内镜手术是一种更安全且可行的方法[3]。经鼻神经内镜手术不仅可能更有效地切除鞍上病变[4],还能清晰观察到那些在显微镜下难以辨识的瘤体细节。神经内镜以其体积小巧、操作方向和深度的自由可控性等特点,为手术提供了显著优势。通过采用多角度的神经内镜视角,能有效拓宽手术视野并消除显微镜下直接视觉的盲区。此外,由于手术中减少了对血管和神经的反复牵拉,手术的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神经内镜,术中视角的扩大和操作范围的增加可以实现,而无需扩大颅骨窗口。该方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肿瘤的完全切除,同时也避免了对浅层结构过度牵拉的问题[5]。
本例患者为鞍区表皮样囊肿,囊肿体积较大,向前后方扩展包裹神经、血管。采用显微镜手术,由于角度限制可能会造成肿瘤参与,且对周围结构牵扯过大。因此主刀医生选择神经内镜下切除表皮样囊肿,为求肿瘤全切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脑脊液漏,而后取大腿筋膜行脑脊液漏修补。该手术方案采用了神经内镜的独特优势,为处理鞍区表皮样囊肿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