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手术麻醉颅内高压的处理

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pf.39.net/bdflx/140113/4325801.html
医院订阅哦!

来源:《现代麻醉学》

(一)神经外科疾病或手术极易并存或诱发颅内压(ICP)增高,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5方面:

①脑脊液增多,有高压力性脑积水或正常压力脑积水两类,后者即慢性脑积水,又称间歇性脑积水;

②颅内血液容量增加,易见于严重脑外伤后24小时内,系脑血管扩张所致;也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

③脑容积增加,常见于脑水肿,可分为血管源性、细胞毒性、渗透压性和间质性脑水肿;

④颅内占位病变水肿,因颅内容积增加、脑脊液循环障碍(多发生于脑室、脑组织中线附近及后颅窝肿瘤或肉芽肿)或灶周脑水肿(见于脑内血肿、脑脓肿)而引起,水肿的部位主要在白质,是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原因。

⑤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又称假脑瘤(pseudotumorcerebri),是一种颅内压力调节障碍疾病,伴有颅内压增高、头痛、视乳头水肿和视力障碍,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化验正常,放射线检查示脑室大小正常或偏小,无颅内占位病变和脑积水,以内分泌失调的育龄肥胖妇女最为多见;视力减退甚至视力丧失是假脑瘤最重要和最严重的症象,在治疗上以消除病因和降低颅压为原则,同时要尽力保护视力和减轻颅内高压症状,

(二)颅内高压的主要征象有:

①头痛,开始为阵发性,间歇时间长,发作时间短;随后头痛发作时间延长,逐渐演变为持续性头痛,伴阵发性加剧;头痛的性质呈“炸裂样疼痛”或“铁圈勒住样头痛”,多在清晨或入睡后发作。

②呕吐,典型的呕吐呈喷射性,常与剧烈头痛并发,同时伴有脉搏缓慢,血压升高;

③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高压的主要体征,颅内压增高数小时即可出现轻度视乳头水肿,几天至数周内出现重度水肿。视乳头水肿持续数月后,可继发视神经萎缩,此时视力呈进行性下降。

④颅内压上界在正常成人平卧位时为15mmHg,咳嗽和躁动时可暂时骤升高达mmHg,但瞬即恢复,如果这种颅压升高持续一分钟以上者,提示有病理意义。临床上将颅内高压分为三类:15~20mmHg为轻度颅内高压;20~40mmHg为中度颅内高压;40mmHg以上为重度颅内高压。颅压超过40mmHg时,脑血流量自身调节功能将严重受损,同时中枢神经缺血缺氧,严重时脑移位或脑疝形成。中枢缺血缺氧危害比颅压高低本身更具有危害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和交通性脑积水的颅内压有时可高达75mmHg,但病人尚能在短时期内耐受。

(三)治疗原则

1.颅内高压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各不相同,其治疗原则也各异。总的原则是:①原发病及继发病征兼治。降低颅压是临时性措施;解除颅压增高的原因和终止其发病机理是根治性治疗。②对急性颅内高压病人必须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病情,包括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排碳、有效治疗休克、提升血压以维持脑灌注压,以及有效降低颅内高压。这些都是为下一步紧急手术做好准备。③对慢性颅内高压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确诊和治疗,采取直接降低颅压的措施虽属重要,但不能替代原发病的手术治疗。

2.降低颅内高压的途径:

①减少脑脊液,主要用于各种脑积水。其永久性治疗方法为去除病因或脑脊液分流术。对交通性脑积水、脑膜炎以及四环素、维生素A等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可行腰椎穿刺放液治疗。但腰椎穿刺减压禁用于阻塞性脑积水、脑挫伤性水肿等病人,否则因椎管内压力下降可引起枕骨大孔疝。

②缩小脑体积,针对脑水肿主要采用高渗性利尿要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③减少颅内血容量,通过过度通气可使脑血管收缩来减少血容量,对脑外伤后的急性脑肿胀效果最好,是脑外伤后轻、中度颅内压增高的第一线治疗方法。

④脑减压,施行手术切除肿瘤或清除血肿,主要用于颅内血肿或肿瘤等占位病变所致的颅内高压,常将内、外减压术结合进行。

3.药物性降低颅内高压

渗透性脱水药最为常用。早年使用尿素,降颅压效果强,但有血尿、皮肤坏死等副作用,并有明显的压力反跳现象(reboundphenomenon),今已弃用。当前应用最广的高渗性降低颅压药物首推甘露醇,其次为甘油。山梨醇的作用与甘露醇类似。近来有人试用高渗盐水和羟乙基淀粉治疗顽固性颅内高压。其它尚有利尿脱水药、激素类药等可资利用。

(1)甘露醇(mannitol):甘露醇为强力脱水利尿药,其缩小脑容积和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迅速且持久,是当前应用最广的降颅压药。有关其药理参阅第31章。

①甘露醇在体内不被代谢,由肾排出;不进入细胞,无渗透压差逆转,基本上不引起压力反跳。其脱水降压效果只对正常脑或细胞中毒性脑水肿,而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完整者有效;对血管源性脑水肿(BBB损害)无效。

②输入甘露醇10~15min开始降颅,30~44min达高峰。中等剂量(1.5~2g/kg)甘露醇使颅内压降低50~90%,持续一小时,然后逐渐回升,在4~6小时内回升到用药前水平,约10%病人可出现轻度压力反跳。对重度颅内高压病人一般达不到上述降颅压效果,甚至无效。

③甘露醇降颅压的程度与维持时间不完全取决于用药剂量和方法,颅内压越高者效果越差;连续用药4~5次后,降压作用逐渐减退;限制静脉输入量可延长其降颅压的持续时间,并能减少用药量和避免压力反跳。一次剂量为0.5~3g/kg,常用1~2g/kg。对颅压25~50mmHg者,用20%溶液在15~44min内静脉滴完,效果肯定而明显;若用量较大,可在60~90min滴完;可每6~8小时重复一次,连用48小时,之后减少每日给药次数。

④对重度颅内高压(≥50mmHg)的病人,经两次用药无明显效果时,则不必再用,应改用其他降颅压措施。

⑤甘露醇最适用于颅内压突然增高,施行单次冲击治疗,同时适当限制液体补充,在第一次输入甘露醇后补充2小时的基础需要量,其后每小时补充与前一小时尿量等量的液体,这样可增强降颅压效果。

⑥用药期间应检查血清电解质和渗透压,婴儿每8小时、年长儿童和成人每12小时一次。施行高渗性药物降颅压治疗,应有颅内压监测,即在持续监测血清渗透压下进行,需竭力防止血清渗透压过高。有些脑外伤病人其临床症状可很重,但颅内压不一定增高,如果反复滥用甘露醇,不但无益,反而可增加血清渗透压。血清渗透压超过mOsm/L将危及生命;高于mOsm/L时,即超过血脑屏障对甘露醇的阈限,其结果是甘露醇进入脑脊液和脑细胞内,同时将水带入,反可诱发颅内压增高,存在潜在的危险,还可诱发急性肾功衰竭。

⑦脑外伤病人的颅内压一旦突然持续明显增高,常提示已发生颅内血肿。一般在排除颅内病变后,颅内压高于15mmHg并持续10分钟以上时,即可开始使用甘露醇、速尿或利多卡因,但应强调监测颅内压,绝不盲目治疗。

⑧甘露醇的禁忌证有:颅脑外伤未能排除颅内血肿时;颅内活动性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未能确诊;重症肾功能障碍;重度肝脏病;心力衰竭。

⑨甘露醇的副作用有:清醒病人输注较快可出现暂时性头痛、视力模糊、眩晕及寒颤。多数病人有暂时血压增高和血容量增加,除较重的心脏病外,一般不致引起循环负担过重。重度颅内压增高并存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者,因血压增高致脑血流量增加时,可使颅内压反而更高。大量多次应用甘露醇可引起急性肾功衰竭,极个别可出现一过性血尿。

(2)甘油:为水溶性三价酒精,经肝脏代谢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热量,10~20%由肾脏排出,与血液水分的增加共同促进利尿。降压机理主要使血清渗透压增高,在血液与脑脊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渗透压差,使后者的水分进入血液并由肾排出,由此产生脑容积缩小和颅内压降低的功效。血清甘油浓度改变的速度与程度决定其降压的程度和速度。因此,静脉输注的降压效果较口服者为快。动物实验发现甘油明显抑制分泌脑脊液所需要的钠-钾-ATP酶,因此甘油降颅压的另一机理可能与脑脊液分泌减少有关。口服甘油,由胃和上肠道吸收,约30min内出现明显的颅压下降,降压峰值在服药后60~90min,最大降压幅度75%以上,平均约为50%,降压高峰可持续40~60min,然后于数小时内回复升到用药前水平。口服常用剂量为每次0.5~1g/kg,每日量可达5g/kg。首剂用1.5g/kg,以后每4小时0.5~0.7g/kg,用生理盐水配成50%甘油溶液口服。静脉输注甘油于10~20min内开始降颅压,维持4~6小时。常用10%葡萄糖液或Ringer液制成10%甘油溶液,每次量0.5~0.7g/kg,30~44min内输毕,其后每6~12小时用0.5~0.7g/kg。可长期使用,无或很少反跳,不引起血压升高或轻微升高,脑血流增加缓慢且轻微,血电解质损失不明显,能补充热量。多次用药后其效力也减退,但程度较轻。缺点为静脉给药后发生血尿(浓度不超过10%),降颅压的幅度较小,偶尔出现静脉炎。

(3)高张盐水(hypertonicsaline,HS):脑外伤常伴全身多发损伤,在急救时采取降低颅压和纠正休克措施,对避免继发脑缺血性损害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张盐水既能降低颅内压,又能快速恢复心输出量、提升血压和脑灌注压。高张盐水对顽固性颅内高压,尤其伴有多发损伤的脑外伤病人,具有特别优越的治疗作用。Hartl介绍用7.5%高张盐水和6%羟乙基淀粉(HES)静脉输入,每次最大用量为mlHS/HES,速度为20ml/min,30min时颅内压可由平均值44mmHg降至25mmHg,脑灌注压由平均值52mmHg升至72mmHg,血浆钠于30min内恢复正常,可重复应用2~10次。HS注射后全身血压增高,对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和血浆钠的暂时升高效果比甘露醇明显;HS可使正常脑组织的含水量减少,甚至低于使用甘露醇时的水平,而对创伤脑组织的含水量则有一定的增加,与创伤脑组织钠离子显著增加和钾离子减少有关。

(4)呋塞米(速尿)等:呋塞米使血清渗透压增高,与脑组织间形成渗透压差,使脑组织脱水和脑容积缩小,从而降低颅内压,其优点在不必同时输入大量液体,用法简便,可口服、肌注或静脉注射。缺点是降压效果较差,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常用剂量20mg/次,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3次,不宜多日连续应用。静脉注射后30min颅内压开始明显下降,持续5~7小时;肌肉注射后6小时开始降颅内压,持续10小时。颅内压平均降低41.7%,同时血压下降10mmHg,血清钾暂时轻度降低,但不引起明显的低钠血症。其它药物如乙酰唑胺(acetazolomide),为碳酸酐酶抑制剂,抑制碳酸盐经肾小球再吸收而引起利尿作用,又有减少脑脊液生成的作用。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积水,口服用药的降颅压效果较弱,不能产生紧急降颅压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多数将高渗性脱水药甘露醇与呋塞米联合应用,可提高降颅压效果,减少副作用,延长降压时间,减少反跳现象。

(5)类固醇:类固醇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主要在防治脑水肿,从而降低颅内压,临床上已广为应用,但仍存在异议。

①作用机理在加强和调整血脑屏障功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脑细胞内水电解质代谢,使脑细胞从血液摄取钠的过程减慢,细胞内钠减少,从而减轻脑水肿;此外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降低脑毛细血管对蛋白质等的通透性,防止或减轻间质性脑水肿,同时减少脑脊液生成。

②类固醇中以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的抗炎作用最强,钠水潴留的副作用最弱,为治疗脑水肿的首选药,常用剂量2~4mg口服,每日3~4次;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3次;重症或紧急情况下,先10mg静脉滴注,其后每6小时5~10mg静脉或肌肉注射,数日后待情况允许时改为口服,并逐渐减量;其次为强的松龙和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前者的作用较后者强5倍,剂量5~20mg口服,每日3~4次;或10~25mg静脉滴注,每日3~4次。

③降颅压作用在48小时开始显效,预防脑水肿较消除脑水肿的作用强,因此,应及早用药。为预防术后脑水肿,应于术前1~2日开始用药。长时间应用(1~2周以上)时需逐渐减量而后停药,避免突然停药,否则易致颅内压急性增高和症状迅速恶化。

④适应证有:a)脑肿瘤伴明显瘤周水肿。各种脑瘤均含糖皮质激素受体,数量则不等,其顺序为颅内转移瘤>脑膜瘤>胶质细胞瘤>肿瘤周围脑组织>脑挫伤病灶,用药后在瘤周水肿组织内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由此产生降低病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功效;b)用于无颅内压增高的病人,为预防术后脑水肿;c)脑垂体瘤和鞍区肿瘤,常有垂体和肾上腺功能障碍,应用类固醇可预防术后脑水肿和减少下丘脑损伤反应,还有补充激素的作用。

⑤副作用有:长期用药可使体重增加和血压升高,因此,对重度高血压病人应禁忌长期用药;轻度低钠血症,钾排出也增多;因钠、水潴留于细胞外间隙,可出现肢体水肿;诱发溃疡病活动,甚至出血和穿孔,宜同时口服甲氰脒胍、氢氧化铝胶胨和抗胆碱药预防;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减退。

(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由脑垂体分泌,作用于肾上腺皮质而产生皮质醇。

①作用机理为ACTH促使肾上腺皮质大量分泌皮质醇,后者与类固醇具有相同的作用,且不会导致继发性肾上腺皮质萎缩,停药后也不发生急性颅内压增高;

②人工合成的ACTH制剂为合成促皮质素(synacthene),有速效和迟效两种针剂,以后者为常用,每支含synacthene0.5mg或1mg,供肌肉注射;注射后1小时血中皮质醇达高峰,维持36小时后逐渐降低,至48小时恢复至用药前水平;重病期用1mg/d,连用7~10天,其后0.5mg,每隔2~3天一次,再递减而停药。国产ACTH为每支25mg,肌肉或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每次25~50mg,加入5%葡萄糖ml内,8小时滴完,每日一次;肌肉注射25mg,每日二次。

③副作用有潴钠排钾作用,应减少输液或饮食中的钠量,适当补钾;上消化道出血,可给甲氰脒胍和氢氧化铝预防;静脉注射时应避免同时输血或血浆,以避免血中多肽酶被破坏而失效。

(7)巴比妥类昏迷疗法(barbiturate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zd/5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