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佛教故事唤醒俗人/灵魂对接超度众生
走近佛教,你就会发现。学佛信佛,实际上是与灵魂的对接,不能有任何的邪念、杂念;否则你不会感受到佛陀的召唤,身心的自由与愉悦,有的甚至会受到惩罚,即是进入“六道轮回”也不得安身。自从佛教进入中国后,几千年来留下了许多感人动人的“因果”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对佛的敬畏。现采摘佛教生活中的点滴,以食读者:
〇一、顺其自然去其行事/最高境界佛家修行
平时遇到什么事情,很多人都会说“顺其自然”,虽然很多的事情,没办法顺其自然。但是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生活可以顺其自然,一切按照自然的发展,面对自然的反应。佛教故事:顺其自然去其行事。据说,有一个流浪汉,走进寺庙,看到菩萨坐在莲花台上众人膜拜,非常羡慕。流浪汉:我可以和你换一下吗?菩萨:可以,只要你不开口。流浪汉坐上了莲花台。他的眼前整天嘈杂纷乱,要求者众多。他始终忍着没开口。一日,来了个富翁。富翁:求菩萨“赐给我美德”。磕头,起身,他的钱包掉在了地下。流浪汉刚想开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萨的话。富翁走后,来的是个穷人。穷人:求菩萨“赐给我金钱”。家里人病重,急需钱啊。磕头,起身,他看到了一个钱包掉在了地下。穷人:菩萨真显灵了。他拿起钱包就走。流浪汉想开口说不是显灵,那是人家丢的东西;可他想起了菩萨的话。这时,进来了一个渔民。渔民:求菩萨“赐我安全”,出海没有风浪。磕头,起身,他刚要走,却被又进来的富翁揪住。为了钱包,两人扭打起来。富翁认定,是渔民拣走了钱包,而渔民觉得受了冤枉无法容忍。流浪汉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声:“住手”!把一切真相告诉了他们。一场纠纷平息了。你觉得这样很正确吗?菩萨:你还是去做流浪汉吧。你开口以为自己很公道,但是,穷人」因此没有得到那笔救命钱;富人」没有修来好德行;渔夫」出海赶上了风浪葬身海底。要是你不开口,穷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损失了一点钱,但帮了别人积了德;而渔夫因为纠缠无法上船,躲过了风雨,至今还活着。流浪汉默默离开了寺庙…。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许多事情,该怎样,就怎样。等待它顺其自然的发生,结果会更好。可面对现实的时候,有谁又知道,事物本身该有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静观其变,是一种能力;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能做到什么事都“顺其自然”是真的很难,但是在生活中不应该纠结太多,在纠结或者是下决心的时候,或许事情已经改变了。
〇二、随意咒骂出家之人/对佛不敬遭到报应
佛」在很多信徒的心中都是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要尊重佛的一切,不能对佛做出无礼的事情,也不能随意辱骂佛。大家都觉得有因果报,如果对佛不敬,将会在有一天得到报应。佛教故事:咒骂出家之人遭报应。据说,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侯,有一施主与妻子过着美好的生活,后来生下一个身相庄严,但双脚却畸形的孩子。然而自从生下这孩子,施主家中的一切都非常吉祥圆满。因此,施主仍然非常欣喜地为孩子举行诞生仪式,并为他取名为“跛子”。跛子」长大后,施主家越来越富有,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提到“跛子”的名字,都能完善顺利。舍卫城的人民知道后,也都有样学样,不管做什么事之前,都先提起这个孩子的名字,结果竟然也是一定能完满成功。加上跛子又精通八观察等世间的学问,所以他在“舍卫城”一带真是名声远播。有一次,他和亲戚好友乘坐马车一起出游,远远看见一堆人涌向只“陀园”。那些人去“只陀园”做什么啊?跛子问他的亲戚朋友。“他们是去朝拜释迦牟尼佛的”,朋友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呢”?跛子好奇地问。“释迦牟尼佛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相士曾预言:‘太子若是出家则证得佛果,若是在家则为转轮圣王。后来,太子出家证得佛果,大家都对太子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与敬信心’”。听了这些话,跛子」就跟亲戚朋友一起去“只陀园”。这时,世尊」正在为众多眷属传授佛法,跛子远远看见世尊的三十二相,当下生起大欢喜心,立即下马车,顶礼跪拜在佛陀的脚下。世尊」观察他的根机,传授了相应的法。他立刻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预流果”,并且心想:“如果我没有残废,就可以跟随佛陀出家”。就在跛子发心出家的刹那,原先的跛脚恢复正常了。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就在佛前请求出家,佛陀开许,并以“善来比丘”为他传授比丘戒,他精进修持,不久就灭尽三界轮回的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这时,比丘们请问世尊:“这位比丘以什么样的因缘生在富贵之家,却是个跛子?为什么他出生后,能吉祥圆满大家的愿望呢?又是什么因缘,使他在发心出家的一瞬间,跛脚就恢复正常,并能在佛的教法下出家,获证阿罗汉果?希望世尊为我们演说”。世尊」告诉他们:比丘们!这是他前世的愿力已经成熟的缘故。贤劫人寿二万岁迦叶佛出世的时候,印度鹿野苑有位“大优婆塞”,博学多闻,非常了不起,大家对他就像对待上师一样地恭敬供养。有一次,迦叶佛到鹿野苑传授佛法,这位大优婆塞带了许多信众到佛前听法。之后,迦叶佛去别的地方,他仍在鹿野苑为众人讲法,受到许多人的恭敬,众人以钱财供养他,他全拿到寺院里供养僧众,僧众对他也很好。某次他来到寺院时,刚好遇到僧众正在诵戒。僧众诵戒时,在家人是不能听的。因此,执事僧把大优婆塞等所有在家信众统统赶出经堂。有位不明事理的人,对大优婆塞说:“我们被赶出来是没什么啦!但是,像您这样一位大居士,对寺院做了好大的功德,居然也被赶出来”!听到这些搬弄是非的话,他生起瞋恨心,恶口咒骂:“你们每天像跛子一样坐在法座上,我做了这么多的供养,今天竟然把我从经堂里赶出来,在这么多人面前,也不给我面子”。僧众知道他恶口骂僧,已经造下很大的恶业,想救度他。就劝他:“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不管怎样,你是个在家人,对这么多僧众无理咒骂,将来会有恶报的”。他自己也想通了,便诚心发愿忏悔。最后在临死时,他发愿:“希望以我一生中供僧、持戒的功德,生生世世生在富贵之家,众人一提起我的名字,事事都能吉祥顺利。希望我对僧人恶口咒骂的恶业不要成熟,一旦成熟的话,希望在我发心出家的一瞬间即灭尽”。比丘们!你们是怎样想的呢?当时的大优婆塞就是现在的跛子,他曾经五百世中受到跛子的恶报,这是最后一世。因为他前世的愿力已经成熟,所以生在富贵之家,众人一提起他的名字,都能事事顺利吉祥,又能令我欢喜,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获证阿罗汉果位。比丘们听后,都生起大信心,欢喜受持,于顶礼世尊后离开。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去咒骂出家人,更不要辱骂佛,不然不管在哪一世都会有因果报应的。
〇三、本有福德却成罪人/皆因吝啬而且贪心
我们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说明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当时没有惩罚,但是不管到了何时,都是会有恶报的。相反的,如果你做了好事,虽然可能没有人感谢你,但是终有一天,会有好报的。佛教故事:有福德的罪人。据说,有一次,佛陀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当时聚集了弟子、多个菩萨和各天界的无数圣贤众神,大家听闻佛法都心生欢喜。说法到一半,佛陀」突然问阿难:“你有见过年老长寿,而且具有福相的老人,却还有罪恶报应没有还清的吗”?阿难」恭敬的回答:“罪恶的人,怎么会有福气的长相?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人”。佛陀说:“他现在在门口,大梵天王不让他进来,你去帮我把他带进来”。阿难奉着佛陀的旨意来到门口,果然看见一位老人,年纪两百多岁了,眉头生出秀美的白毛,耳尖高出头顶,牙齿就像整齐的贝壳,双手长过膝盖,一副很有福气的样子。但是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栏的,四肢都裸露在外,走路走得很慢,呼吸的气息也很微弱,好像饿了很多天。老人」拄着拐杖大喊:“我不远千里而来,就是要见佛陀一面,让我脱离痛苦。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十年,你们却拒我于门外,怎么能够这样”?阿难」看到这种情况,马上要大梵天王放老人进来,并挽扶老人来到佛陀面前。老人见到佛陀,一时喜极而泣,又悲从中来,眼泪鼻涕交融流下。他向佛陀行礼完后,跪着告诉佛陀:“我一出生就非常不幸,贫穷辛苦,饥寒交迫,想求死不成,活着又没有人可以依靠。我听说世尊的慈遍布众生,心中十分欢喜,早晚都在祷告祈愿,希望能够见佛陀一面,十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我的愿望才能实现。刚才被挡在门外,我本来打算要回去了,但是却没有力气走回去,进退都没有路。我只怕死了之后,尸体污蔑神圣的佛门,更加重我的罪业。没想到世尊怜悯我,让我进来。我就算这样死去,也没有遗憾了,只希望我赎完罪后,在下一世可以得到世尊的垂怜和恩惠,赐我无上的智慧”。佛陀说:“每件事有因缘,罪孽福报总会如影随形。我来说个故事给你们听吧”。在一个强大国家的里,有一位骄傲的“太子”,只知道敛财,从不知道布施,平常又随意轻视、侮辱人。当时有一位贫寒的佛教弟子,名叫“静志”,从很远的国度而来,向太子求一件法衣。太子却不当一回事,既不布施衣服,又不给予食物。静志七天七夜没吃东西,又没水喝,只剩下一点气息,命在旦夕。没想到太子看到这种情形却和大家一起取笑他,后来又把他驱逐出国境。静志」还没有走出国界,就遇到饥饿的盗贼,想把他杀来吃。他冷静的对强盗说:“我是个饥饿、寒冷又贫苦的出家人,瘦骨如柴,皮肉薄而且腥臭有臊味,真的不能吃,吃我只不过多一个人被杀害,对你们并不会有任何帮助”。盗贼回答:“我们饥饿贫困了很久,只是吃泥土过活而已,你虽然枯瘦,远胜过泥上的味道啊”!没想到盗贼终究不放人。幸好太子知道了这件事,忽然良心发现,马上加以援救。并说:“我已经没有布施给他任何东西了,今天怎么可以袖手旁观,任由他遭受灾难,而丧生在饿贼的口中呢!于是马上骑着马去救援,将静志从盗贼手中救了回来”。佛陀」对着老人说:“那时的静志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而那位太子就是你啊!你今天受到这种贫穷的痛苦,正是在还清那时“吝啬贪心”的罪孽。而你之所以会这么长寿,是因为你救活静志的缘故”。老人听了,感叹的对佛陀说:“这些都是我自己造的业啊!往事都过去了,希望能在今天彻底结束掉,但愿我还能够以这条垂死半残的生命,求做佛门弟子,让我在后来的生生世世,可以侍奉在世尊身旁”。佛陀答应了,马上运用神通使老人改变形体,变得身体强健,力量足够,耳聪目明,并且得到无上的智慧。老人感激得不断向佛陀行礼。在场所有众生看到这种情形,听到佛陀藉这个故事所说的法,都很欢喜,心满意足的行礼退下了。这则佛教故事告诉世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有一颗善心。而且要记住不管你是做了坏事还是好事,最终都是有回报的。
〇四、真假修行则很分明/重在修内不在外形
修行」指的是宗教中的修炼或者是修养德行。在寺庙里修行,你的心里如果一心修行,而没有想其他东西,那就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在修行,心里还是在想其他跟修行无关的事情,那是假的修行。佛教故事:真修行还是假修行。据说,一次午后的禅堂,首座和尚正在打坐,一个小和尚却躺在禅凳上睡觉,还发出呼呼的鼾声。这时,老方丈推门走入禅堂。小和尚听见声响,微微睁眼瞟了一下,翻个身继续睡。首座和尚则目不斜视,打坐用功。“啪”!只见老和尚举起香板,重重打下去,“香板”落在首座和尚的肩头。首座和尚大为不解,忍不住询问:“师父,我在打坐,他在睡觉,为何您不打他,却来打我”?方丈不由分说,又是一大板子:“打的就是你!人家睡觉都在用功,你却坐在这里打妄想”!“啪”!如果这一板子打在你身上,你会作何感想呢?修行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日复一日做着修行的功课时,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义。是的,我们学了很多“身心灵”,会念长长的经文,会持诵复杂的梵文咒语,会双盘打坐,长期素食…我们很辛苦地做到这些,得到别人的赞叹,于是认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我们渐渐把这些“外相”。当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这些“功课”,就是在精进,就又向着解脱近了一步。殊不知,我们把修行变成了一种新的习气,诸如:一边念着佛号,一边和人争辩是非;一边念经打坐,一边妄想纷飞;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遇到事还是着急上火,半点亏也不肯吃;本性毕露,却还以“修行人”的身份去教训、数落别人。以为自己在“修行”,在“精进”,实质却徒有其表,内在没有任何改变。这种不入心的“修行”,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真正的修行,是“历事炼心”,是持续地保持醒觉。外在的形式或功课不重要,重要的是觉知每个起心动念。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骂都是清净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全然地、全新地投入每一天、每一时、每一个当下的修行之中。保持精进心,而不是陷入惯性的生活模式,被其麻醉而不自知。修行的核心」是修内在的本性,修心化性。种下对的种子,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才是真修行。别用修行麻木自己,不要被“修行”的假相所迷惑,不自欺,不欺人,老实用心。所谓修行者,即非修行,是名修行。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修行的时候,就应该一心一意的修行,而不是表面上看着在修行,但是内心还是跟以前一样。如果是这样的修行的话,那就是假的修行,是没有用处的。
〇五、打开心窗这道扇门/接纳他人则菩萨心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犯过错,或者是做过不好的事情,不被大家接受。但是人生在世,肯定是会犯错误的,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宽容别人的错误,这样或许可以给别人带来改变。佛教故事:打开心窗/接纳别人。据说,古早以前,一个偏远山区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傅”。因为这师傅的雕刻技巧不错,所以附近一村庄的寺庙,就邀请他去雕刻一尊“菩萨像”。可是,要到达那村庄,必须越过山头与森林,偏偏这座山传说“闹鬼”,有些想越过山的人,若夜晚仍滞留在山区,就会被一极为恐怖的女鬼杀死。因此,许多亲人、朋友就力劝雕刻师傅,等隔日天亮时再启程,免得遇到不测。不过,师傅深怕太晚动身,会误了和别人约定的时辰,即感谢大家的好意而只身赴约。走啊走,天色逐渐暗淡,月亮、星星也都出来了,这师傅突然隐约发现--咦?前面怎么有一女子坐在路旁,草鞋也磨破了,似乎十分疲倦、狼狈。师傅于是探询这女子,是否需要帮忙。当师傅得知该女子也是要翻越山头到邻村去,就自告奋勇地背她一程。月夜中,师傅背着她,走得汗流浃背后,停下休息。此时,女子问师傅:“难道你不怕传说中的女鬼吗?为什么不自己快点赶路,还要为了我而耽搁时辰”?“我是想赶路呀”!师傅回答:“可是如果我把你一个人留在山区,万一你碰到危险怎么办?我背你走,虽然累,但至少有个照应、可以互相帮忙啊”!在明亮的月色中,这师傅看到身旁有块大木头,就拿出随身携带的凿刀工具,看着这女子,一斧一刀地雕刻出“一尊人像”来。“师傅啊,你在雕什么啊”?“我在雕刻菩萨的像啊”!师傅心情愉悦地说:“我觉得你的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所以就按照你的容貌来雕刻一尊菩萨”!坐在一旁的女子听到这话,即哭得泪如雨下,因为她就是传说中的“恐怖女鬼”。多年前,她只身带着女儿翻越山头时,遇上一群强盗,但她无力抵抗,除了被奸污外,女儿也被杀害;悲痛的她,纵身跳下山谷,化为“厉鬼”,专在夜间取过路人性命。可是,这“满心仇恨”的女子,万万也没想到,竟会有人说她“容貌很慈祥、很像菩萨”。刹那间,这女子突然化为一道光芒,消失在月夜山谷里。隔天,师傅到达邻村后,大家都很惊讶他竟能在半夜中,活着越过山头。而从那天后,再也没有夜行旅人遇见传说中的“女厉鬼”了。初听到这个故事时,心中真是汹涌不已。想想,只要能“打开心窗、接纳别人”,连女鬼也会感受到咱们的真心诚意啊!只要能“心存善念、待人如己”,连女鬼也会被深深感动、而不会害我们啊。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不要以为所有人都一样,对人心存恶念;不要把每个人都想的那么坏,或许你一个眼神就可以改变别人。
〇六、普通石头引来作证/一生富贵神在显灵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件东西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有的东西看似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你不知道它有一天可以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好运。所以,做人一定要诚心,这样再小的东西也是可以有它的用处的。佛教故事:一把石头/换一生富贵。据说,舍卫国」中有位富翁,他的夫人为他产下了一个胖嘟嘟的男孩。当这个小男婴呱呱堕地时,天上突然降下了大量的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琥珀、琉璃、珊瑚。这七样东西堆满了他家的院子,奇怪的是这些东西只落进了他们家,丝毫没落于墙外。富翁」又惊又喜,急忙去请了一位有名的命理师,来为自己的孩子看相。师傅仔仔细细的看了半天,惊喜的对富翁说:“令公子的面相和手相都很特别,连我也是头一次见到。他长大后一定会为贵府造福”。后来,富翁为孩子取名叫做“宝天”,他和妻子细心养育着宝天,不知不觉中,十几年的岁月就从他们身边悄悄溜走了,宝天转眼间就是个大人了。宝天」由于家境富裕,从小就接受了很多教育,多才多艺。加上人又长得英俊端正,自然成了很多姑娘的倾慕对象。但是,宝天对前来提亲的人都是一口回绝,使得父母既不满又担心。宝天有一次上街,听到两个路人边走边谈佛陀和佛法的事,他十分惊奇,就紧跟着那两人走了一段很长的路,留心倾听他俩的谈话。尽管他小时就听说过释迦牟尼佛和佛法,但是,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却是从这两个路人的口中得来的。回到家后,宝天茶饭不思,一个人躲在床上静静回想在路上听到的谈话。母亲几次来催促他去吃晚饭,他都没有起身。宝天」经过整整一夜的思考,决定跟随释迦牟尼佛修习佛法。甚至等不及天亮就叫醒父母,告诉他们自己的打算。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父母并未阻止,只是对他说:“如果自己已经想清楚的话,就去做吧”!东方才露出了鱼肚白,宝天就随便吃了些早餐,换上件新衣离开了家。宝天的父母望着宝天渐渐远去的身影,直到不见为止。宝天」到了只洹,见到了释迦牟尼佛,行大礼之后,说道:“尊贵的佛陀!我特地来您这里出家修行,请佛陀成全我”。佛陀」完全了解宝天的情况,他对宝天说:“很好,很好”!话才说完,宝天头上的头发、脸上的胡须就都脱落下来,身上的新衣也变成崭新的袈裟,成了一位出家的比丘。佛陀」让“宝天”坐下,并立即为他讲解佛法要义,解答他所提出的各种疑问。由于宝天」天资聪慧,再加上释尊的细心教诲,所以马上明白世间的真相,彻底抛却了一切痛苦及烦恼。佛陀的弟子们见宝天这么快就修成“罗汉道”,都十分惊奇。释尊」便为在座弟子讲了一个故事:“很早很早以前,毗婆尸佛在各地说法。有一天,有很多居士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供养佛和他的弟子。那时候,有一个穷人,虽然他信仰虔诚,但他实在拿不出任何东西来供奉,迫于无奈,只好从地上抓起一把白石头,并把这些白石当做珠宝,布施给毗婆尸佛和他的弟子。那个穷人就是宝天的前身,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每一生中都拥有难以计数的财富。而且这一世,一定得道”。所以,既使是布施小小毫无价值的石头,只要是诚心诚意地供养,所得到的利益绝不是黄金、钻石可以比拟的。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不要忽视了身边的一切,等你回过头你会发现你之前错过的东西其实都是最好的。所以,要认真的对待身边的一切。
〇七、自有禅意且在叙说/佛语存在幽默之中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完美主义者,想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好。但是总是觉得不够完美,其实没有人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完美主义不是说一定要做到完美。佛教故事:幽默之中有禅意。故事01.天地禅院:据说,有一天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我就是觉得不好”。小和尚继续哭,“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你什么都要完美,一点不满意,就生气,就哭,这反而是不完美了”。小和尚把地上的字纸捡起来,先去洗了手;又照镜子,去洗了脸;再把裤子脱下来,洗了一遍又一遍。“你这是在干什么啊?你洗来洗去,已经浪费半天时间了”,老和尚问。“我有洁癖”!小和尚说,“我容不得一点脏,您没发现吗?每个施主走后,我都把他坐过的椅子擦一遍”。“这叫洁癖吗”?师父笑笑,“你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外表虽然干净,内心反而有病,是不洁净了”。小和尚要去化缘,特别挑了一件破旧的衣服穿。“为什么挑这件”?师父问。“您不是说不必在乎表面吗”?小和尚有点不服气,“所以我找件破旧的衣服。而且这样施主们才会同情,才会多给钱”。“你是去化缘,还是去乞讨”?师父瞪大眼睛,“你是希望人们看你可怜,供养你?还是希望人们看你有为,透过你度化千万人”?老和尚圆寂了,小和尚成为住持。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拿着医药箱,到最脏乱贫困的地区,为那里的病人洗脓、换药,然后脏兮兮地回山门。他也总是亲自去化缘,但是左手化来的钱,右手就济助了可怜人。他很少待在禅院,禅院也不曾扩建,但是他的信众愈来愈多,大家跟着他上山、下海,到最偏远的山村和渔港。“师父在世的时候,教导我什么叫完美,完美就是求这世界完美;师父也告诉我什么是洁癖,洁癖就是帮助每个不洁的人,使他洁净;师父还开示我,什么是化缘,化缘就是使人们的手能牵手,彼此帮助,使众生结善缘”。小和尚说,“至于什么是禅院,禅院不见得要在山林,而应该在人间。南北西东,皆是我弘法的所在;天地之间,就是我的禅院”。故事02.倾听:有一位长年住在山里的印第安人,因为特殊的机缘,接受一位住在纽约的友人邀请,到纽约做客。当纽约友人引领着印第安人,出了机场正要穿越马路时,印第安人对着纽约友人说“你听到蟋蟀声了吗”?纽约友人笑着说:“您大概坐飞机坐太久了,这机场的引道连到高速公路上,怎么可能有蟋蟀呢”?又走了两步路,印第安朋友又说:“真的有蟋蟀!我清楚听到它们的声音”。纽约友人笑得更大声了:“您瞧!那儿正在施工打洞,机械的噪音那么大,怎么会听得到蟋蟀声呢”?印第安人二话不说,走到斑马线旁安全岛的草地上,翻开了一段枯倒的树干,招呼纽约友人前来观看那两只正高歌的蟋蟀!只见纽约友人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直呼不可能!“你的听力真是太好了,能在那么吵的环境下还听得到蟋蟀叫声”!印第安朋友说,“你也可以啊!每个人都可以的!我可以借你口袋里的零钱来做个实验吗”?“可以!可以!我口袋里大大小小的铜板有十几元,您全拿去用”!纽约友人很快地把钱掏出来交给印第安友人。“仔细看,尤其是那些眼睛原本没朝我们这儿看的人”!说完话的印第安友人,把铜板抛到柏油路上。突然,有好多人转过头来看,甚至有人开始弯下腰来捡钱。“您瞧,大家的听力都差不多,不一样的地方是,你们纽约人专注的是钱,我专注的是自然与生命。所以听到与听不到,全然在于有没有专注地倾听”,印第安人说。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每个人的专注点不一样,很多东西看着可能没有错,但是那是自己在心里没有错,但是仔细想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〇八、祸福旦夕由天注定/假相掩饰却失本心
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好事”和一些“坏事”,但是这两者都不是长久的。福和祸都不会是长久的,都是会过去的。所以,当你碰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不要太沮丧,碰到好的事情也不要太得意。佛教故事:祸福只是暂时的假相,并不能长久。据说,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哪会这样操劳、辛苦啊”!佛陀慈悲地看着老人,而后轻轻一笑。瞬时,佛陀的齿畔产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个市集。一会儿,一头满身臭秽的大猪,身体滴着屎尿,摇摇摆摆地晃过市集,众人此时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见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怜悯的微笑。阿难」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觉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请示:“慈悲的世尊!刚刚您看到老人哀叹而怜悯一笑,现在看到摇摆行走的大猪,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难道其中有何特别的原因吗?请世尊慈悲开示,以解答大众共同的疑惑”。佛陀」于是告诉大众,之所以会笑有三个原因:一是」无奈于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边捕鱼时,让无可计数的生命,在他的渔网下惨遭杀害,也让这些鱼虾,家庭破碎、骨肉相离。但是,他不曾因为鱼虾的苦,而生起丝毫的恻隐之心。如今自己的儿子因祸而死,却怨天咒地,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因为这样的因缘而笑。二是过去曾经风光不可一世,能呼风唤雨,来去自如,志得意满的“飞行皇帝”,今日却只能在鱼贩的斗中无助地苟延残喘,连性命都自顾不暇。这个前世的天人,因为专修空想观,修成了空定,却执着这个想出来的空,无法归于本心。虽然得寿八十亿四千万劫之久,然而,却不能让自己的罪业消弭,在福寿用尽时,定力也跟着消失,仍要受轮回果报之苦。阿难」不解地问道:“像帝释天一样尊贵的飞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广,为何仍不能免于业报呢”?一旁的鱼此时张着空洞的双眼,似有所感。佛陀答道:“祸福其实只是暂时的假相,并不能长久!如果因为今生的富贵而志得意满,不知继续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的,福报享尽,就会为自己招来无数的灾难和罪报。这因缘果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会因贵贱而有所区别”。三是」忆起我过去在行菩萨道时,曾有一世生为一位三宝弟子。每逢六斋日,便会到佛寺听经闻法,精进行道,从来不敢懈怠。因为崇信三宝,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说法而出家修行,从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渐增广,而成就无上的佛果,为世所尊。那时,隔壁的邻人,从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因此不学无术,四处为恶。还供奉鬼神,施放蛊魅来残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闲,就是吃喝嫖赌、饮酒作乐。自此之后的轮回中,我所生之处,都是清净的处所,能够听闻佛法而精进修行,圆满佛果。而过去的这位邻人,则因为留恋女色,荒淫无度,又不知孝顺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旧在三恶道中轮回,未能出离,而堕为这只粪秽的大猪。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很多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但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过去的,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所以福和祸都不会长久的跟着你。愚痴的人,犹如典故中的卖鱼老人,昧于因果而又自叹命运多舛;无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则如长寿天人,走错路,福报享尽仍要堕畜生道受苦;世上刚愎自用、生活靡烂、贪好酒色而不知节制的人,终招粪秽猪身。此三者,都将生生世世轮回三恶道中,没于生死苦海而不得出离。佛法难闻今已闻。佛陀是无上大医王,开示八万四千医治众生病的法门,若能依佛的教导精进行持,定能了脱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终究必能成就无上的菩提佛果。
〇九、众生不怕犯过错误/犯错不改天要罚人
人生在世,没有人可以不犯错,就算是伟人,他们也曾经犯过很多错,才能有后来的伟大成就。如果一辈子都不犯错是没有进步的,所以说犯错不怕,怕的是你犯了错不改正。佛教故事:不怕犯错/怕不改过。据说,佛陀」走到一处乡村聚落,远远地看到了一位“比丘”,态度散漫、毫无威仪,犯了僧团规矩。比丘看到佛陀,立即收敛自己的形态,而佛陀只是默默地离开。隔天佛陀说法时,这位比丘自动来到佛前礼拜、忏悔,自述昨天在街道上犯了过错,在看到佛陀的当下,打从内心起了惭愧、忏悔的念头,遂于今发露忏悔,请佛责罚。佛陀微笑着告诉比丘,当时看到他在远处低下头来,即知他已经起惭愧心,且肯定比丘勇于当众忏悔过错。知过能改、更能当众表露忏悔,亦是典范。尚为凡夫,难免犯错,就怕知错而不改过。假如犯了错能及时改过、勇敢忏悔,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在场大众看到比丘忏悔、佛陀赞叹,人人也都心开意解,感恩佛陀教育,也感恩比丘示相,而让大家受到教育。大家在现代社会生活,大多一生平顺,未遭困苦,应该要知福而感恩,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能有丝毫放纵。假如曾经散漫,或是心有偏移,要赶紧收摄,长养道心。不怕犯错,怕不改过。我们要照顾团体形象,守持戒律,一心一志朝着慈济道场的修行方向前进。佛陀入灭后二千多年,能有如此的佛教团体可影响社会人间、推及国际,让人人广知佛陀教育,身在团体中的每一位更要珍惜,莫因一己之私而毁损团体形象。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其实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犯错没事,但是犯了错要及时的改正,这样你才会有进步,下一次碰到就不会再犯一样的错误了。
〇十、兄长冒领弟弟命钱/讨债儿子则来还情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果循环”和“转世轮回”,在这一世中经历的业报会到来世得到报应。有一句话叫做“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有时报应并不一定要等到来世,常常在这一世就会得到应有的结果。佛教故事:讨债的儿子。据说,早些年,有人到昆明黄土坡一位朋友家吃饭时,看到他邻居家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大头儿子,就是医学上讲的脑积水,头大得离谱。后来了解到,周边的人都说孩子的父母做了“昧心事”,才生了这么个儿子。孩子的父亲是贵州山区的人,兄弟俩一起到昆明来打工。后来弟弟因工伤事故死亡,由哥哥全权代表处理后事。总共得了近20万的赔偿金,哥哥拿了元回家交给弟媳妇,不知怎么蒙混过去的。那地方很偏远,估计电都没通,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个样,得了这点钱,还对哥哥感恩戴德。可怜的弟媳妇带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艰难度日。他在昆明住地周边的人都知道这件事,都说他是卖兄弟得的钱。哥哥拿着这些钱,日子就过好了。那时房价还没涨,在世博园那边买了一套房子。不久生了这个孩子,刚开始好好的,后来越来越不对劲,头越长越离谱。而且特别爱生病,这夫妻俩对这个孩子又分外的宠爱,医院跑,一去就去几百几千元。你说这孩子是不是来讨债的?…也许有人不明白,父母造孽,孩子何辜?父母与子女是相互感召的,积德行善感召福德之儿,多行不义感召种种不如意的子女。父母造下自己的恶业,孩子有孩子自己前世带来的业障。一个担着卖,一个寻着买,能不凑到一家子去吗?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生活中有时我们的亏心事做多了,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而是自己最重视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为了不给自己重视的人带来不幸,我们需要时常反省自身,看看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十一、提舍误伤一只眼睛/仍敬提舍为之贵尊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面临着飞来横祸和无望之灾,有时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遭殃的是自己。这时你的心情究竟如何,是会进行报复,是感叹自己的不幸,还是宽容他人。我们想大多数的人都是选择前二者,而选择第三的人寥寥无几。佛教故事:被误伤一眼/仍敬奉尊者。据说,有一位七岁的男孩,由于父亲殷切的盼望,而出家为沙弥。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个禅修指导。剃度时,他专注于禅修的所缘境,由于他的定力和前世的善业,剃度之后,他就证得圣果。后来,提舍尊者在沙弥的陪同下,前往“舍卫城”,准备向佛陀顶礼。半路上,他们暂宿某一村落的精舍。当天晚上提舍入睡后,沙弥却彻夜坐在提舍的身边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时候,稍为睡卧一会。第二天一大早,提舍认为,该是摇醒沙弥的时候了,就用扇子摇醒小沙弥。但却不幸的用扇柄打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小沙弥急忙用单手遮住受伤的眼睛,出去打水,准备给提舍尊者洗脸并清洗精舍的地板等。当他单手捧水给提舍时,尊者告诫他,服务别人时,应该用双手。这时候,尊者才发现小沙弥的一眼已经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刹那间,尊者明白小沙弥实在是一位高贵的人,他深感歉疚,谦虚地向小沙弥道歉。但小沙弥告诉他,这既不是尊者错,也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业报。小沙弥更请尊者不要因此难过,但尊者却无法忘怀这件不幸的意外。后来,他们继续上路,终于抵达佛陀所住的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佛陀知道路上所发生的事,就说:“阿罗汉不与人动气,阿罗汉克制感官的冲动,内心究竟平静、安详”。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有一句话叫做喝口水都塞牙,我们生活中常常有倒霉的时候,这时,我们是应该自怨自艾,感慨自己的命运不好,还是宽容的对待他人。一个会宽容的人,他们常常可以笑着面对生活的各种苦难,克服困难,最终过着幸福的人生。
十二、一牛断送三条人命/因果报应天来注定
我们常说,“有恩有恩,有仇报仇”。因果报应,在现实的生活中不断重复上演。但有时在这一世的恩怨情仇却无法得到解决,常常要历经几世才可以解决。这真是应了一句古话,“不是不到,而是时候未到”。在佛教中,因果循环和轮回是很重要的思想。佛教故事:一牛断三命。据说,佛住世时,“弗加沙王”由于读诵了《十二因缘经》,体悟到昔日所追求的…“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原来是烦恼的根本。于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布将王位传给太子。之后,便自行剃发出家,发心追随佛陀修行。这天,他前往王舍城托钵乞食,没想到在城门中被一头刚生产的母牛触抵而死。牛主人认为,这只母牛是不祥之物,心生恐惧,便将牛转卖给他人。买主牵着母牛到河边喝水时,却被母牛从背后以角攻击致死。买主的儿子非常气愤,立刻将母牛杀了,并把牛肉拿到市场上卖。当时,有一位乡下人非常喜欢吃牛头,便买了牛头并用扁担担回家。在离家约一里多的路上,他把牛头挂在树枝上,坐在树下休息。过了一会儿,牛头因绳子忽然断裂而落下,牛角正好刺入乡下人的头中,此人当场死亡。听到这头母牛,一日之间连杀三人的消息。与弗加沙王」非常友好的“瓶沙王”感到十分奇异,便带领群臣来到佛前,恭敬顶礼后请示:“世尊,有一头母牛,一天当中连杀三人,是什么样的因缘,而有如此的果报?请佛慈悲开示”。佛告诉瓶沙王说:“罪报有其原因,并非只是今生所看到的结果”。瓶沙王至诚祈请佛陀开示其因。于是佛陀娓娓道来:“过去世时,有三个商人一同到他国经商。有一次,寄住在一位独自居住的老妇家中。寄宿本应付食宿费,但这三个商人见老妇无人照应,便存心赖帐,于是趁其外出时离开。老妇回家后发现商人们不在,便去询问邻居,才知他们已偷偷离去。老妇心有不甘,非常气愤地追了出去,直到精疲力竭,才追到这三个偷跑的商人。老妇生气地责备他们,并要求商人偿付食宿费。但是,这三人不但不肯认帐,反而还说:“你这贪心的老妇,我们已付过帐,你怎么还来讨钱”?说完,便对老妇又打又骂。老妇势单力孤,既心有不甘又莫可奈何,于是诅咒商人们:“我只是一个穷困无依的老人家,你们竟然忍心欺负、打骂我!我老了,也没有力气向你们讨回公道。但你们加诸于我身上的种种恶行,我绝对不会原谅。我发誓,下辈子只要再相遇,一定会杀了你们,即使你们已修行成道,也要取你们的性命,才肯罢休”。佛陀告诉瓶沙王:“当时那位孤独无依的老妇,就是现在这头母牛;而那三位商人,便是被牛触死的弗加沙王等三人”。接着又开示:“以恶劣之言谤骂、污蔑、欺凌他人,怨恨从此而来。若以谦让、恭敬的言语待人,不但不会结下恶缘,也不会产生怨忿。所以说,口出恶言,犹如口含一把利斧,随恶言而出,就会伤人伤己”。瓶沙王及大臣们闻佛所说,皆更加深因果的道理,欢喜奉行佛陀教诲。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做人一定要注意行善,而不能坏事做太多,等到报应来了就太晚了。有一句话叫做,“祸从口出”。平时为人处事要注意口德,时常要反省自身是不是做到了“嘴下留人”。
十三、知足常乐者皆是福/欲望无止者万恶心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有的人想要钱,有的人想要车,有的人想要房子。适当的欲望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力,让他们过得更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欲望也是万恶之源,可能让贪婪的人失陷其中,无法自拔危害了自己和其他人。佛教故事:知足常乐的幸福。据说,在早年间,有一大户人家,夫妻二人闲来无事,就打赌。夫说:世间人该有知足的。妻说;我看没有这样的人。于是夫就非要找一个看看,一转眼秋天到了,夫来到一桥上。就听有人唱:有稀又有干,吃得冒热汗,人要能知足,活过天上仙。夫听罢乐了,这回我可找到知足的人了。于是把此人领回家里,告诉家人,就叫他“知足”。从此知足衣食不愁,又有住地,可他闲不住,每天家里脏累活都是他干。转眼一年过去了,知足」是无要,无求。夫这才对妻说;如何?你看知足是不是知足的人啊?妻道:我看不一定吧。我们再看。冬去春来,妻让丫头给知足送去银两,知足没要。妻就想,世间有,酒,色,财,气。我就不信一样他不爱?这里妻可就下了功夫了,在家里的丫头里亲选了一位叫腊梅的,这丫头可不一般。模样美身才好,又善解人意。妻对她是如此这般的教了一通,于是,才引出一段知足老爷与腊梅的故事。每天里腊梅是时时,事事,处处不离知足身边。开始知足还真挺住了,不是有句老话,英雄难过美人关吗!况切知足就是一般人。春去夏走秋来到,知足」到底还是上了套着了招。此时妻拉上夫去看看知足的作为。夫无言答对妻,第二天夫把知足叫来,告诉他让他去一趟江南,去找一位亲戚。给他拿了足够几个月的路费,还说找不到不许回来。知足」到了江南找遍了各个地方就是没有那个亲戚。路费花没了没法子,知足只好重抄旧业,开始要饭。又到了深秋天,知足来到一座破庙里避风雨,这时他想起那封信来,想到我依然又是个要饭的,也回不去了,看看信里写的啥?于是打开信来看。信中写着:知足老爷戏腊梅,忘记桥下那堆灰,江南无有亲娘舅,送君千里永不回。此刻知足,才明白东家的用意。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欲望」是一个人所必须的,如果没有了欲望,人也如行尸走肉一般。但是过多的欲望使人变得贪婪,陷入欲望中无法自拔。只有学会满足,才可以过着幸福的人生。
十四、父亲求财撰写色书/儿子体验进牢狱中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因果循环”和“转世轮回”,在这一世中经历的业报会到来世得到报应。有一句话叫做,“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有时报应并不一定要等到来世,常常在这一世就会得到应有的结果。佛教故事:父写色情书/儿子进监狱。据说,陈先生北京人,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工程师,亦是一位业余作家。一出版商请他写色情小说,稿酬为一千字一百元。陈先生以不堪入目的淫秽情节,胡编乱造了十几万字的色情故事,不到一个月写成。那位出版商看过之后,赞口不绝,称陈不愧为北京的名作家,当即付给他一万多元的稿费。并且鼓励陈先生可以更大胆地描写,愿意预付稿费。陈先生轻而易举地获得丰厚的稿酬,大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于是白天上班,夜间写色情书。陈先生唯一的儿子十六岁,就读高中一年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酷爱文学,非常崇拜父亲业余写作,并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著名的作家。有一天适逢假期,陈先生夫妻外出探望朋友,钥匙遗留在书桌上。儿子单独在家,出于好奇,便偷偷打开父亲放稿件的抽屉。当时他看到父亲编写的色情稿,心跳异常急速,一口气阅完那份尚未写完的手稿后。书中的情节让他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当天晚上他就失眠了。两天后,他藉问功课为由,到同班胡姓女同学的家,将只有十六岁软弱的胡同学强奸了。胡同学为保声誉不敢张扬,使他的胆子更大了。接着又垂涎同班的杜姓女同学,趁父母上班的时候,把她约到自己家中,当他欲对她故技重施时,遭到刚烈的杜同学极力反抗,并且及时报案,将陈先生的儿子绳之于法。而陈先生也因涉嫌制黄、贩黄而被警方拘捕。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有时我们的亏心事做多了,影响的不仅是自己,而是自己最重视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和孩子。陈先生为金钱所诱,编写色情小说,为害社会。但是他万万想不到,第一个受害者竟然是自己品学兼优的儿子,是他自己把儿子送进监狱,亲手毁了自己儿子的青春。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做善事,少做亏心事。
十五、将领一怒令人屠城/报应累世变成畜生
佛教主张事情,有着因果和轮回。在这一世你可能做了很多坏事,但是你却没有遭到报应。也许你处处行善积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福报。但是在下一世,可能就会得到应有的结果。就像一句话说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佛教故事:宋朝将领一怒屠城/报应惨烈累世为猪。据说,南唐末代皇帝,李煜投降之后,江南全境各州郡都已被宋朝军队占领,只有江州指挥“胡则”牢牢地守卫着城市,始终不肯投降。宋朝将领“曹翰”,带兵包围江州城长达四个月之久,胡则手下军队抵挡不住,最终败于宋军。曹翰捉住胡则之后,一怒将其杀害。而且还放手让他的士兵抢夺城中财物,屠杀军民。与曹翰同时代还有一位大将曹彬,因为仁慈爱民,所以子孙都很显达。在《历史感应统纪》:“救人善报类”中有记载。后来曹彬子孙都很荣耀,而曹翰及其后嗣则不然,曹翰死后不久,就有子孙变成乞丐。至于曹翰本人,死后又有什么遭遇?据《现果随录》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人刘锡元出任贵州地方的考试官,途经湖广之时,梦见一个人对他说:“我是宋朝将领曹翰,过去供养法师一顿斋饭,又听过半天经,因为有这样的善因,到宋朝才当了将军。我因为攻打江州时,对城里军民实施大屠杀。因为杀业太重,我就生生世世投胎做猪,明天你见到第一只受宰杀的猪就是我。我和你有缘分,得以在此相遇,请你救我一命”。刘锡元从梦中惊醒,发现这里果然是屠宰场。天明以后,屠宰场内抬出一只猪来,猪的叫声震动远近。刘锡元就出钱买下这一头猪,把它豢养在放生堂。只要有人对此猪喊一声“曹翰”,它就昂头答应。许多经过此地的人,都曾亲眼见过、亲耳听过。《历史感应统纪》编撰者评论说:“历史书上记载,曹彬子孙发达荣耀,曹翰子孙做了乞丐,因果报应一点不差,但这仅是现世花报。曹翰本身的恶果,是生生世世都做猪。唉!众生在六道中或高升或堕落,其原因在人的一个心念中的仁爱与不仁爱罢了,人们怎可以不谨慎。另外,曹翰因供一顿斋饭、听半天经,有这点善因就当了将军,这一点足以证明佛法的不可思议。曹翰当了将军,因为攻城,广造杀业,而生生世世做了猪,说明福大权大最易堕入恶道。世上贪享富贵、诽谤修行的人,可以作为前车之鉴”。这个佛教故事告诉世人:凡事都有着因果循环,我们平时做事情要尽量积累福德。如多做一些放生,帮助别人的事情,少做坏事和缺德事,否则可能不仅害了自己还害了家人,等到报应来了就太晚了。
囗游学「佛教故事」悟道札记:…佛教的感人故事很多,但我们无法全部领会。佛教」中有句俗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字面意思来看是说,人都有佛性,只要能弃恶从善,即可成佛。其实,这句话中的“屠刀”,也并不只是指真正的屠刀,而是泛指…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著。“屠刀”的本质,就是“人对自身”的迷惑。所以,人如果能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还揭示了一个修行的真谛:修行不分早晚,不计过往,只要你觉悟了,开始修行就是。传说,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16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父,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青年肯定地点点头。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既入空门,尘缘必了。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高僧看了看,摇摇头。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高僧圆寂了,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过去的已经过去,谁也无法把自己的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太在意过去,只能陷入执着的泥塘。就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吧,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一切都会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