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是一场旅行
当你生病了
是否有战胜它的勇气和力量?
······
之前读过《康复是一场旅行》这本书,那时候纯粹好奇,如果生病了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完成这一场旅行?面对重病,是否还有战胜它的勇气和力量?在父亲突发脑出血病倒,每一个无法入眠的夜晚,我思忖这些。
从4月至今,我们全家被突然推入了这场神秘旅行,每天都要在重要抉择中徘徊,生怕走错路。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成化身中国知网,在无数篇论文中找出奇迹,现实就是,没有奇迹。
虽然父亲至今未恢复意识,但还是想分享我们的经历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
复旦大学
医院
1
上海问诊
“脑损伤不可逆”
由于父亲的意识一直没有恢复,我去了趟上海,挂了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的专家号,咨询昏迷促醒事宜。专家会诊的结果是脑损伤不可逆,高压氧等促醒手段只是辅助,究竟醒不醒来很难说。
治疗方面,专家建议做脑积水分流手术,排除影响清醒的所有因素后康复治疗,6个月内还有希望,但恢复最好的情况是坐轮椅。
在回程南昌的高铁上,我睡了很久醒来,望向窗外的风景,跟自己说算了吧。
从大学毕业后我们一家人每年都会家庭游,今年正好轮到去海南,也是父亲这辈子最想定居的地方。无奈因为疫情和隔离,今年2月份最终没能去成,就差一点点,只差一点点,我们就完成父亲的愿望了。如果去了海南,在医院全身检查,会不会也能避免4月份病发?如今只是遗憾了。
南大
一附院
2
脑积水分流
“从挣扎到接受事实,
每个人都必须经历。”
从上海回来之后,我们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做最后的努力:脑积水分流手术,增加睁眼、身体活动的机率。
在一附院那段时间,我和母亲都是超人。母亲24小时陪在父亲床边,一附院人来人往,机器声、哀嚎声、咳嗽声、呼噜声此起彼伏。
我呢,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准备新鲜的流食,穿医院,被电梯口的队伍拦住飞奔的脚步。终于到达病房,运气好能逮住查房医生问几句病情,医院奔赴下一处,医院。
任何旅行都有风景。一附院急诊大楼5楼34床午夜窗外的霓虹也是一道风景。它没有那么耀眼,却也像星星般点缀着夜空。没了白天车水马龙的喧嚣,多了一份宁静的留白。对面几座高层偶有亮着灯的窗子,救护车偶有经过,声音嘹亮刺耳。
父亲生病的这段时间,我们终于学会如何看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跳指数,指数正常代表人还活着。做了手术的他,每2~3个小时咳痰严重,每隔几个小时需要呼叫护士用吸痰机吸痰,翻身拍背,夜晚也是如此。
术后父亲大多时候还是在沉睡,不过比起以前,自主睁眼的时间变长了几秒,头手脚在床上活动幅度大了点。
某天我还是没忍住,在病房所有人都睡熟的深夜里止不住泪流。一是因为父亲终于睁开眼睛而兴奋地喜极而泣,二是忍不住心疼我们全家这几个月身体和心灵上的煎熬。
难过之后,我还是老老实实回病房,该干什么干什么,为了证明给自己不争气的泪水和脆弱看,我不会被打倒。有本事来撕碎我吧。
明州
医院
3
康复训练
“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每个人都能为彼此带来新的希望。”
术后一周父亲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过程简直比上课还忙,每日课程安排满满当当。早上8点低角度站床半小时,8点半针灸,挂西药输液,机器辅助排痰,中频脉冲电治疗,人工按摩;下午高压氧一个半小时,轮椅推出门晒会儿太阳;中间夹杂着喂流食,两小时一次翻身,吸痰,湿化雾化气道,洗漱等等......照顾大孩子可真真是太费心了。
高压氧听说是昏迷促醒最有用的康复手段了,对外伤脑出血更有效果,自发性脑出血效果因人而异。还有脊髓电刺激也是有效促醒方法,但临床使用还不是很多?
高压氧治疗过程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模拟飞机舱)中呼吸纯氧气,可防止血管痉挛,改善脑微循环状态,防止偏头痛的发作,对改善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父亲突然病发的原因,至今也无法准确推断。或许由于吸烟史和血管老化,但无论如何,都不重要了。人到一定的年纪,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情况。定期体检,烟酒适量,不卑不亢,希望大家都多留心自己与周遭的人的健康。
这段时间把身边能问的医生朋友、患者家属都叨扰了个遍,靠着和病友们分享治疗方法,互相打气熬到现在,也不会觉得这条艰难的路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大家都在努力活着,老刘,我们也要加油啊。
以上文字是父亲住院5个月的点滴见闻与所感所想。医院探望以及一直关心父亲病情的亲朋好友,感谢一直鼓励、支撑着我的同学、同事们。希望所有人珍惜健康,关爱家人,保重自己。
今天是父亲的62岁生日,祝他生日快乐,希望能听到~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