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疾患,主要造成运动障碍,致大量患儿长期或者终身残疾。
严重的脑瘫儿童不仅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严重影响学习和工作,无法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给家庭带来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沉重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还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学问题。
脑瘫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7种类型,脑瘫康复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功能,对脑瘫患儿的康复应该采取全面综合的方法,在逐渐改善患儿运动障碍的同时教育康复,以提高其智力水平,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之中。
脑瘫儿童是残疾人中的一种,他们迫切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
脑瘫儿童本应该与其他同龄儿一样有着正常的生活,快乐的童年,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儿童由于活动范围受限,不得不在失望和痛苦中度过时光。
我国小儿脑瘫康复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到遍及全国各地的历史过程。儿童康复事业呈现快速、跨越式发展的喜人景象。
小儿脑瘫康复已经不局限于发达地区、医院或专门机构,也正在向不发达地区和社区发展。
医院康复、机构康复、社区康复,医院、医院、医院或机构等不同康复途径,正以多姿多彩的姿态在各地展现。
康复技术、模式正在向纵深发展。为使更多的人来了解小儿脑瘫,关心脑瘫儿童,在此就脑瘫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康复评定、康复内容等方面作论述。
1脑性瘫痪概述
1.1什么是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1.2脑瘫的危害
病变常损伤锥体束和锥体外系。该病与脑缺氧、感染、外伤和出血有直接关系,如妊娠早期患风疹、带状疱疹或弓形虫病,妊娠中、晚期的严重感染、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理性难产等可导致新生儿脑性瘫痪。
2脑性瘫痪原因
2.1产前因素
2.1.1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如头小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巨脑症或无脑畸形。
2.1.2母妊娠期受外伤、妊娠毒血症、糖尿病及放射线照射皆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永久性脑损害。
2.1.3母妊娠早期患风疹、弓形虫病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致病。
2.1.4早产儿、小样儿,胎龄愈小,发病者多。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易出血和缺氧有关。
2.1.5过期产儿胎盘变性坏死,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儿缺氧。
2.2产时的原因
2.2.1 脑缺氧分娩时间过长,产前使用麻醉剂、镇静剂可抑制胎儿呼吸致胎儿缺氧,此外脐带绕颈、胎盘早期剥离、前置皆可致胎儿脑缺氧。
2.2.2脑出血产伤、急产、难产及出血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2.2.3产后的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所致核黄疸、脑膜炎、脑炎或全身重症感染所致中毒性脑病、头部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诊断为某病的后遗症。
3脑瘫的临床分型
由于脑瘫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并随年龄增长而不同,因此.至今仍无统一的分类。年10月第七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规划教材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7种类型
3.1痉挛型脑性瘫痪
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3.2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
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
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3.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
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强直型脑瘫: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受损症状。
震颤型脑瘫:多为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3.5混合型
同一患儿可出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手足徐动与痉挛症状并存,部分部位或某些症状下,肌张力又明显降低。
寒江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