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导航特约上海六院丁宛海脑出血破入

白癜风为何复发 http://m.39.net/pf/a_6185592.html
本期要点摘录-医院神经外科丁宛海主任医师:

脑出血破入脑室,在精准导航的帮助下,不仅能够引流侧脑室里的血,同时还能引流血肿腔的血,一箭双雕;其他如3DSlicer软件结合智能手机定位,包括盲穿方法,根本没法实现。

年老体弱的脑出血患者,血肿量虽然高,但也不宜全麻开颅手术,我们都是用穿刺来解决,这样患者创伤小,恢复快。

脑出血和颅内的病灶切除病例体现了神经导航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当然,神经导航还可以用于癫痫,颅底肿瘤或者畸形等神经外科多个领域。

手术计划系统演示专家访谈

神外前沿:请您简单介绍这两个病例,神经导航在这两个病例中如何体现其价值呢?

丁宛海:我分享这两个病例,第一个是肿瘤病人,大脑半球功能区的小病灶病例;第二个是85岁高龄的脑出血病例。这两个病例体现了神经导航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当然,神经导航还可以用于癫痫,颅底肿瘤或者畸形等神经外科多个领域。

第一个是脑肿瘤病人病例。这个手术病例如果没有导航也可以做,只是结果会不一样,第一,创伤会更大,而且不是大一点,传统手术通常是马蹄形切口,开大骨瓣,创伤可能比导航微创手术大一倍以上;第二还存在风险,医生打开颅骨切开硬膜后,寻找皮层下的小病灶,要花时间,甚至有可能造成新的损伤,还不一定能完全找到病灶,这样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但有了导航之后,我们心里更踏实了,第一,不仅创伤小,而且能确定的拿到病灶做全切除;第二,术后病人恢复很快,因为创伤小,也没增加病人新的功能障碍,对侧肢体偏瘫并没加重,术后进行了治疗和功能锻炼,慢慢还有所恢复。

这是我们常规的手术。其实,从第一例肿瘤病人大脑半球功能区的小病灶病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脑部(不管凸面部还是深部的)手术,导航能够做到精准定位,创伤小,而且节约时间,整体手术时间短,病人恢复起来也快些。

第二个是85岁高龄脑出血病例。现在我们的临床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高龄脑出血患者,因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高龄脑出血患者很多直接手术开颅,术后可能病人也就恢复不起来,因为长时间的手术,创伤大,年老体弱,如果做开颅手术或者内镜微创手术,全麻下做内镜手术也要一个多小时,而导航穿刺,我们现在只要10分钟就能解决,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这种高龄脑出血患者病例让我们发现了导航带来的精准性,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优势,因为用最简单,最精准的办法,我们用穿刺针,一针见血把血抽出来,这样在术后的引流和尿激酶溶解的血凝块(血栓),那病人术后恢复很快。

我们分享了这两个病例,我认为,无论是脑出血还是颅内的病灶切除,在导航的帮助下,不仅大大提高了我们手术的精准性,同时也缩短手术时间。这两者一旦同时改变后,病人的愈后也会随之发生质的改变。

所以我们经常说怎么样能够快速康复,前提条件是要做到精准,有了精准创伤会更小,那么病人恢复就会更快。

神外前沿:高血压医院开展很多,有些老医生用盲穿方法,而有些年轻医生用3Dslicer,请问您觉得用导航引导下的穿刺相较于那两种方式有什么优势吗?

丁宛海:因为导航的普及,现在我们把导航应用于各种病例,特别是常见病应用的很多,比如刚刚前面举例的这两个病例,尤其是第二个脑溢血穿刺病例,以前都是根据术前CT影像片子,凭医生积累的经验穿刺。

我本人20年前,在没有导航之前也是徒手穿刺,但是精准性并不高,穿刺引流的通道可能不是血肿的最中间,术后引流也不是最有效,也就是说术后引流血肿可能只引出1/3或1/2,不能达到有效的引流,这种情况相当于血肿引流出一半,还有一半引流不出来,因为穿刺管的角度和入颅点,穿刺的靶点不是血肿的最低处,导致术后引流的效率不佳,对病人术后的恢复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而我们现在用导航,能够在我们预定的入颅点到靶点,最佳路径到达预设想到达的位置,就像平时喝奶茶,我们把管子插到奶茶杯底里,如果没有插到杯底或者最中间,可能这杯奶茶不能够有效的喝完,所以导航对我们是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效果。

神外前沿:您谈到导航对于徒手穿刺还是精准很多,那么现在很多基层医生用3DSlicer软件结合智能手机进行血肿定位,您觉得导航相比这种方式有优势吗?

丁宛海:导航有优势。我也用过Slicer软件结合智能手机定位,和导航做了对比。

首先3DSlicer软件结合智能手机定位,其成本很低,基本上是0成本,因为其不要新购置设备,医院或者条件很有限的单位,科室没有预算或者没有投入情况下,这的确也是一种办法。

3DSlicer软件结合智能手机定位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种手机的精准性,包括没有穿刺套件,在穿刺过程中,通路不能有效的保证按预定的计划进去,可能手稍微抖动或歪了,和预想的计划还是有差别。

我认为,3DSlicer软件结合智能手机定位方法和前面讲的凭CT影像片子盲穿差不多,都是没有一个很稳定、有效、精准的系统帮助我们达到理想化的穿刺通道。

神外前沿:第二个病例,我们也很感兴趣,就是说高血压脑出血还破入脑室了,一般破入脑室就是比较棘手的病例了,有的还可能出现脑积水,需要做引流手术等,那么进入脑室血肿您怎么应对的呢?

丁宛海:这例病人脑出血占主体,破入脑室占小部分,当时我们本来想做两个穿刺,一是做血肿穿刺,再加一个侧脑室穿刺。

后来我们研究了CT影像片子,她的血肿和侧脑室之间有一个通道,脑出血是通过侧脑室的枕角破入侧脑室。所以当时在设计穿刺通道时,我们就有意识的把靶点穿刺到最终终点放在破口这个位置,也就是说我们从入颅点穿刺引流管的顶端放在血肿破入侧脑室壁的口上,这样我们不仅能够引流侧脑室里面的血,同时还能引流血肿腔的血,这也只有在导航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达到能够一箭双雕的目的。

如果是说其他的方法,比如3DSlicer软件结合智能手机定位,包括盲穿方法,是根本没法实现的。

神外前沿:明白,这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案例,一箭双雕放在接口处就把血肿处理了。我觉得真的很有意义,像您所说的老龄化社会到来,高龄脑出血患者可能会越来越多,而且我们也了解到,老年人脑间隙比较大,出血其实也不一定造成脑疝等情况,可能穿刺就能解决了,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呢?

丁宛海:是的,因为高龄患者大脑的容量会变小,其出血量可能会很大,40或50毫升都不会脑疝,这时候如果按照传统的认识开颅,或者其他手术,可能是得不偿失。毕竟85岁高龄,全麻开颅手术恢复会很慢,甚至可以说在我们临床上是难以恢复的。

其实按照传统观念,60毫升70毫升应该开颅手术把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但是我们做过很多这样的手术,结果都不太令人满意,因为高龄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后的恢复,手术后多脏器功能如呼吸功能、肾功能、肝肝功能等都跟不上。

基于以前的这种经验教训,我们现在绝大多数高龄患者脑出血,不管血肿量多大,哪怕40甚至60毫升,我们都穿刺。

总结来说,年老体弱的脑出血患者,我们都是用穿刺来解决,这样她创伤小,恢复快。

神外前沿:我们觉得这个总结非常有意义,就是说也不能完全根据血肿量教条的套手术术式,也要考虑患者年龄的因素。

丁宛海:是的。

讲解视频和课件摘要视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hl/10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