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认识一下脑子里的这颗ldquo定时

颅内动脉瘤是脑内动脉壁的结构发育不良,或因脑外伤、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损伤或老化,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形成的囊状瘤体。颅内动脉瘤极易在偶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时突然发生破裂,所引起的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其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颅内血肿形成、脑室内出血、脑积水、颅内压增高、下丘脑损害、脑水肿、脑梗死等,对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威胁很大,死亡率和伤残率都很高。因此,颅内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历史上著名的三巨头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都是因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去世。

本期《名医面对面》

邀请到了

医院主任医师孙志远请他为我们详细讲解一下颅内动脉瘤的相关知识嘉宾介绍孙志远,主任医师,现任医院联合支部书记、影像科主任。现为江苏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委会肌骨学组委员、泰州市医疗鉴定专家组成员、泰州市保健专家库成员。多次荣获医药高新区卫生系统工作先进个人、高新区优秀共产党员、泰州市“十佳医德标兵”、泰州市“文明职工”、泰州市“百名医德楷模”、江苏省“百名医德之星”等荣誉称号。

01

颅内动脉瘤分类

按病因分类

先天性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80%以上;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占总数的10%~18%;感染性动脉瘤,占总数的2%;损伤性动脉瘤,占总数的0.5%。

按形态分类

粟粒状动脉瘤,直径小于5mm;菱形动脉瘤,多由动脉硬化所形成;囊状动脉瘤,多数如黄豆大小,偶见大如核桃,常发生于颅内较大的血管分叉处。

按大小分类

微型动脉瘤,直径2mm;小型动脉瘤,直径2~6mm;中型动脉瘤,直径6~15mm;大型动脉瘤,直径15~25mm;巨大型动脉瘤,直径25mm以上。

颅内动脉瘤一般容易出现在动脉分叉或拐弯处,如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分叉处以及基底动脉顶端等,多数为单发,偶尔也会多发。

CTAMRA

02

颅内动脉瘤

病因

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考虑先天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破坏的基础上,加上血流的冲击是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另外其他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30~60岁的中年人,因为此年龄段是动脉硬化发展的明显阶段,而动脉硬化恰恰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瘤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约为5~20/人口/年,其中约34%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男女差异不大。

03

颅内动脉瘤

诱发因素

动脉瘤发生后,常常逐步增大。随着动脉瘤体积的增大,动脉瘤壁逐渐变薄,濒临破裂边缘。当患者出现忧虑、紧张、激动、血压突然升高、大小便用力、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等情况时会诱发动脉瘤破裂。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动脉瘤破裂出血会在没有明显诱因时突然发生。

04

颅内动脉瘤

临床症状

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当体积比较小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不易觉察。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动脉瘤破裂后所致的出血症状和缺血症状,以及未破裂动脉瘤体积较大压迫周围脑组织所致的局灶症状。

05

颅内动脉瘤

典型症状

动脉瘤破裂时主要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颈强直等。Willis动脉环后半的动脉瘤出血时,头痛可仅位于枕部,还可有眩晕、复视、一过性黑蒙、醉酒步态等。少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合并颅内血肿形成、脑室内积血,可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喷射性呕吐、昏迷。严重者可致脑疝,甚至迅速死亡。创伤性动脉瘤多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由该部位颅骨骨折引起。可表现为阵发性鼻腔大量出血,每次出血几百到上千毫升,使病人陷入休克后,出血停止。可以反复多次发作性鼻腔出血。

06

颅内动脉瘤

并发症

脑血管痉挛、颅内血肿形成、脑室内出血、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压增高、下丘脑损害等。

07

颅内动脉瘤

就医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多无症状,不易发现,对于高危人群可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主要有MRA及CTA检查。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应当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尽快手术治疗;不能手术的患者,应当注意控制血压、防治血管痉挛、预防再出血。这对于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改善症状及预后极为重要。

检查(主要靠影像学检查)

MRI平扫+MRA(磁共振)能够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脑结构的位置关系。MRI不需要注射造影剂,属于无创、便捷的检查,但诊断准确率低于CTA及脑血管造影。CT平扫对于确定出血范围、血肿大小、脑梗死情况都很有用。血肿部位有助于出血动脉瘤的定位。这种检查安全、便捷,昏迷病人也可使用。头颈部CTA能比较精准的发现动脉瘤。脑血管造影(DSA)是确诊颅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凡病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的Ⅲ、Ⅵ颅神经麻痹或后组颅神经障碍等,均应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诊断标准

凡是头颅动脉CTA、MRA、脑血管造影任一项检查明确存在颅内动脉瘤,均可诊断颅内动脉瘤。上述患者若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且行头颅CT或MRI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颅内血肿、脑室积血等,可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若无明显症状,且头颅CT及MRI未见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诊断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08

颅内动脉瘤

治疗

对于已经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再出血和控制血管痉挛等,情况允许手术的患者,应尽早手术夹闭或介入治疗。对于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应当积极进行治疗,防止破裂出血引发致死、致残的严重情况。

血管内介入治疗

对于没有症状、开颅手术极其高危、开颅手术失败,或因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不适宜开颅手术等,可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为利用股动脉穿刺,将纤细的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位,再经过微导管将柔软的钛合金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得动脉瘤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破裂出血的风险。该手术方式对患者创伤较小,恢复较快,目前已成为主流的治疗方法。

开颅动脉瘤夹闭或结扎术

手术目的在于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再出血;保持载瘤及供血动脉继续通畅,维持脑组织正常血运。迄今为止,该术式仍是较为经典和常用的术式,手术效果确切。现主要针对血管介入不能达到有效治疗目的的患者。

经过有效、合理、正规的治疗后,大多数颅内动脉瘤一般可以治愈。但是动脉瘤破裂出血形成的脑损伤,会引发一系列的后遗症,如反应迟钝、偏瘫、失语等。少数起病急、病情危重的患者,即使及时治疗,也可能在急性期内死亡或者侥幸存活成为重度残疾。大部分早期发现,并且及时治疗的患者可治愈;少数严重的患者可能死亡。治愈的患者不影响寿命;病情严重、治疗不理想的患者急性期可能死亡。术后患者建议每1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A/脑血管造影检查。

09

颅内动脉瘤

预防和早期筛查

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治疗可预防动脉瘤破裂所致严重并发症。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防和避免引发二次出血,可改善患者预后。对于中老年人和持续出现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尿崩、精神症状等情况者,还有确诊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颅内血肿、脑室积血患者,需及时进行筛查,及早发现动脉瘤,对症施治。建议尽早完善脑血管造影或头颅动脉CTA、MRA等脑血管检查,请神经外科医师明确诊断,指导治疗。

10

颅内动脉瘤

高危患者的日常保养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暴躁及剧烈情绪变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避免增高颅内压力的因素,如剧烈咳嗽、激烈性活动等。适度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可选择散步、快走等方式。防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基础疾病。

出诊信息

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

地点:医院门诊一楼影像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fl/7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