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三峡商报」
好人之城好人多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晓麻溪村姑娘张祖玉,年因母亲意外摔伤,毅然选择回乡照顾老人。为了给母亲治病,她做起了传统草鞋工艺。为了打开销路,张祖玉改用布条编制并通过视频平台卖货,迅速火起来。找到商机的她,发动村里的老人和妇女一起制作草鞋,协助乡邻走上致富之路。8月23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90后姑娘,听她讲述了如何运用传统工艺带动大家走上致富之路的故事。
突生变故
打工妹回乡创业
年,张祖玉出生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晓麻溪村,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改善家庭环境,她早早的就去深圳打工。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张祖玉和父母的生活得到改善。
年,张祖玉的母亲在一次做工中,突然摔倒在地,医院后,经诊断是颈椎骨折,张祖玉匆匆回乡看望母亲。由于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原来母亲有脑积水和肿瘤,压迫神经才导致突然倒地不起的,需要做开颅手术才有治愈的可能。
可手术费对张祖玉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未做手术的母亲没有了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人照顾,父亲也无力照顾他人,张祖玉不得已,辞去了深圳的工作,一边在家照顾母亲,一边思索着养家糊口的方法。
有一天,父亲在屋前空地上编制草鞋,张祖玉看见他粗糙的手不忍心让老人操劳,于是决定在网上为父亲购买两双。可寻来寻去,她发现店里的草鞋远不如父亲做得好,此时,张祖玉想她可以卖草鞋为生,又能把父亲的手艺传承下去。
改良工艺
月均卖草鞋多双
有了卖草鞋的想法后,张祖玉便开始向父亲学习制作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她发现一般的手工草鞋存在着两个问题,一般的麻线制作出来的草鞋较粗糙,不符合现在大家所追求的舒适感。另外,制作的时间也比较长,用麻线做一双草鞋需要2个多小时,一个人一天的产出数量太少,如何改进技术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张祖玉看到家里堆放的废旧衣物,于是尝试着将它们裁成布条,然后搓成绳子,使用老的做工手法制作出一双布质的“草鞋”,她穿上脚后,感觉非常舒适。
接下来就是改变传统的手工技法。以前父亲编制草鞋全靠两只手,由于麻线粗糙,父亲的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张祖玉于是在家摸索,制作出一个木制的架子,上面竖着9根木桩,既可固定布线又可统一鞋子的大小,制作起来十分方便快捷。过去草鞋是4根主绳,现在改用6根,更结实耐用。
通过张祖玉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她制作出来的草鞋又轻便又舒适,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很快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平时张祖玉喜欢拍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年,她将自己和父老编草鞋的视频发在网上,“没想到居然火了起来,我也成了‘网红’。”张祖玉兴奋地说,她同时也看到了商机,通过直播销售草鞋,月销量达到多双。
不忘乡邻
无私带动大家致富
随着草鞋的销量增加,仅靠张祖玉和父亲两人编制草鞋,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量。
张祖玉想起了村里的老人和宝妈们,他们家里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务工,而他们微薄的工资往往支撑不起这个家,有些老人还要下地劳作,赚取生活费。
心疼他们的张祖玉,挨家挨户地动员老人和宝妈们一起来制作草鞋,一来可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二来也可以增加草鞋的产量。
在张祖玉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制作草鞋。她申请了营业执照,开始了公司化运作,也办起了免费的培训班,教会前来学习的村民编制草鞋。张祖玉为大家提供原材料,然后再各自回家编制,编制完成后,统一交付给她,她再支付大家高出市场价近50%的工钱。
通过亲友介绍来向张祖玉学习的松元坪村村民张祖兰说:“在家编草鞋,既不用下地干活儿又可以在家照顾孩子,每个月还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张祖玉为我们解决了生计问题,大家都十分感谢她。”
创业两年来,张祖玉已经达到年出货1万双的规模,有近20人的团队。除了发展电商,她还积极与代理商合作,为全国各地代理商供货,实现了销售模式的多元化。目前,张祖玉打算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打造自己的品牌。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致富之路。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罗娜实习生潘钰洁通讯员覃丹郑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