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决定权在父母的嘴里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击   网上看到过一位宝妈分享的故事:她的孩子是个28周的早产儿,出生时没有自主呼吸,戴了90多天氧气机,左右脑都是最高级别的脑出血,后来又查出了脑积水和小脑囊肿。   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孩子脑损伤却一直存在。   孩子4个月的时候,她开始带孩子去参加早教班,刚开始,孩子根本无法跟上同龄孩子的任何活动,全程呆呆地看着,甚至听到稍微大一点的声音就吓得大哭。   即便是这样,这位妈妈也从来不放弃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孩子大了一点之后,老师让其他小朋友收拾玩具,在询问孩子的意愿后,她会尽可能让孩子去尝试。   后来孩子也可以慢慢融入,情况也越来越稳定,一直可以看到她的进步,从一开始各方面都是跟不上的,到后来都慢慢赶上来了。   因为父母的相信,最大化地激发了孩子的潜力。   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去给他们‘归类’或者贴上标签。

  因为早产和脑出血,大家都会觉得‘她是不行的’。对于足月健康孩子,我们其实也会这么做,‘我家积木搭得不好’;‘我家坐不定,不爱读绘本’…

  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我们自己已经用标签给孩子设限框住了。”1你给孩子贴什么标签,孩子就长成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有次家庭聚会,大家在一起聊到长大后想做什么工作,我的表姐来了兴趣,说:我想当会计。   这时她妈妈(我阿姨)却玩了一句谐音梗:就你这样,还会计,动作这么慢,能做成什么事,“慢计”还差不多。   大家都觉得幽默,只有表姐认真了,头埋得很低。   自那以后,哪怕表姐因为做什么事不熟练,而做得较慢,身边人也会取笑她“慢吞吞”,喊她“慢计”。   久而久之,表姐做什么事都比一般人要慢一拍。   你看,孩子分不清大人说的是玩笑还是事实,他们会信以为真,父母给孩子怎样的标签,孩子就如何看待自己,贴上的标签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暗示和局限孩子。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伤痕实验”:   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上一道血肉模糊的仿真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之后,实验者再借口补妆,在志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伤痕擦掉。   医院的候诊室,他们需要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观察时间结束,医院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可事实却是,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   只是脸上的伤痕可以拭去,心里的创口却难以抚平。   父母给孩子贴的,就如同志愿者脸上的伤痕,一旦孩子接受这个设定,即使本身并不是这样,他却会认为父母说的没错,自己确实是这样的人,慢慢地朝着这个方向去靠近,他做得越不好,就越是印证了身上的标签,久而久之,会因为习得性无助而恶性循环。2框在标签里的孩子,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综艺节目《朋友请听好》中有一位女孩叫小耳朵。   她给节目写信,信中说:打小外公总是拿她当反例去夸弟弟妹妹:都比你姐姐聪明,都比你姐姐机灵…即便心里很难受,但她从不反驳,因为她最让父母引以为豪的“优点”就是听话。   生活中,她的父母总是喜欢用听话和不听话来评判她。   听话这个标签,给她带来过大人的夸奖,但也带来了不能拒绝,无法选择的限制。   所以,高中文理分科,选择了不擅长的理科,大学报考了父母看好的专业,毕业也选择了父母认可的工作岗位。   原本以为只要顺从父母的意愿,就能朝着听话这个标签靠近,走着爸妈规划好的路,一切就会慢慢的好起来,可随之而来的却是违心做出的选择带来的纠结与吃力。   面对父母对她成绩提不上去的质疑,她怎么也解释不清楚。   毕业后,放弃自己的爱好,做着不喜欢的工作,结果就是即便拼尽全力,也难以有出色的成绩,这时候还要被父母指责:你这也太不听话了,连个工作都不好好做。   信的最后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踩中了无数网友的泪腺:   看着天空自由自在的云,我会问它你是不是不听话,所以才拥有自由的,但是云没有回答,我觉得我快撑不下去了。   小耳朵字里行间的挫败感和无力感,让人心酸。   在父母面前,无论她多么努力多么听话,只要听到一句不认可,她的自卑和无力就显露无疑。她心中最大的期盼,不过是父母对她努力和付出的一点点认可和一点点理解。   心理学书籍《亲密关系》中提到:   孩童时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对此,作家三毛深有感触。   她曾对自己的父亲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没有得到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每个孩子都不应该被贴上标签,他们应该活出自己,而不是被限制,被框住。3不贴标签,孩子的人生才不设限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否定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停止爱自己。   负面的标签往往难以激励孩子,接纳才能使孩子的内心充满力量。   01、不急于下结论   一夜爆红的天才少女谷爱凌,相比于她的金牌和学霸身份,大家都更喜欢她的自信和完全做自己的力量。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谷爱凌想要加入被男选手统领的自由滑雪队,尽管妈妈谷燕知道很不容易,但她没有像一般的父母可能会做的那样,直接下结论投反对票,说:你也太狂妄了,那个地方是你能进的吗?将孩子的野心定义为狂妄。   妈妈只是鼓励她试试看,并且肯定她有挑战自己的勇气,哪怕是训练时出了差错,妈妈也是第一个为她喝彩的人。   孩子通常是借由父母的眼睛来看自己,他看到自己在父母眼里是什么样子,就以为自己是个什么样子。   02、就事论事   在知乎曾看到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

  从小到大,我不论说什么,父母都能轻易上升到我这个人的高度,少不更事上无法独立思考的我,真的一直以为我满身都是毛病。

  时至今日与我最亲近的人都能感受到我内心深处深深的不自信,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我很少做过或说过什么事情是让父母毫无保留的认同的肯定的,这让我在人格上形成的大部分时间内言行,无所适从,胆小怕事,怕担责任。

  而要命的是,这些又会转而成为父母持续性批判我的靶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性格这么内向,人缘怎么好得了?

  你怎么这么懒?

  这么笨的脑袋能考上什么好学校?   家庭教育中,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正面管教。   父母,动不动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日复一日无意中的言语中伤,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只会给孩子的内心留下巨大的隐形黑洞,   03、等花开,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自己的女儿曾在高考之前十分焦虑,很痛苦,怕考不上好学校,对不起妈妈。   知道这个事情之后她安慰孩子说没关系,你做什么我都支持,要相信人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位置。   后来女儿发挥正常,去读了音乐专业,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音乐老师。   学者陈丹青有这样一句话:   一朵花刚开,别评价,让他长大,盛开。   每个孩子生来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道路,不一样的生长节奏,也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不要因为孩子没做好或者做错了,就马上给孩子下定义,贴上一些负面标签,慢慢来,尊重孩子的节奏,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和小缺陷,才能给予孩子从容面对的力量。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你越相信什么就会越可能实现什么。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拿着笔作画的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我们都希望孩子长成优秀的模样,但不好的标签贴在他们身上,他们就会将他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点个“在看”吧,爱孩子,激励他们成长与进步的方式,是爱、接纳、等待和鼓励。作者:慢热的喜,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编辑:元元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形式的改编、抄袭、洗稿。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xtnjs/9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