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只有一个国家敢拍这真人真事

讲二战,有太多经典。

故事背景,也应有尽有。

战场上,直接厮杀:《巴顿将军》《敦刻尔克》……

集中营里,善恶交战:《辛德勒的名单》《桂河大桥》……

战后法庭,思辨人性:《朗读者》《东京大审判》……

多从胜利者入手,鞭挞罪恶。

但,如果从纳粹的角度看二战呢?

医院的角度看呢?

是恶魔,还是天使,还是两者各半……

豆瓣9.1。

一场战争引起的震荡,远超你想象。

《战火中的夏利特》CharitéatWar夏利特,是“慈悲”或“怜悯”的意思。医院,医院之一,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德国超过一半以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都曾在这里深造。二战后期,医院的院长绍尔布鲁,就曾经几度提名诺贝尔奖。他的病人,包括希特勒,甚至列宁。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纳粹支持者。

△字幕来源

远鉴字幕组

医生,天职是救人。绍尔布鲁,除了想救人。他还想“救”纳粹。毫无人性吗?不。讲人性,在那个疯狂的国家,疯狂的时代,实在太奢侈。直接解剖吧。医院。以绍尔布鲁医生做过的三台手术,Sir尽量带你接近,那个疯狂的年代。第一台手术的患者,是在战场上被敌人所伤,为了保命不得不截肢的年轻战士。当时的手术也是教学现场,你看病人在手术台上可怜地躺着,周围黑压压围着的一群人,有教授,学生,记者。记者在场的用意?当然是及时拍照,除了展现纳粹德国的医生技术有多高超,实际上还暗示:你看,咱们纳粹德国的医生多好,哪怕你被炸没了一条腿,都可以通过帮你截肢,再绑上义肢救回来。最重要的是,你看在场观众的神态——哪像围观手术,完全就是观赏一出文艺汇演。纳粹的战斗精神,民粹般的爱国主义,已深入国人。以至于,让他们几乎丧失对即将惨遭截肢的同胞的同理心。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你以为这台手术将是年轻战士的新生?不。即使他能逃得过战场的厮杀。也逃不过同胞的诛心。刚才还面带微笑的心理学教授格尼里斯,转眼就和自己的学生说:这个叫洛曼的士兵,他的伤完全有可能是自导自演出来的。目的,逃避战斗。在《巴顿将军》里的逃兵,是要被巴顿将军从病床上赶出去,接受申斥。而在纳粹的逃兵,是要死的——他们宣判洛曼死刑说他颠覆了战争的努力纳粹是什么?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心态——对犹太人,是歧视;对自己人,是隔离。它要划出一个纯种德国人的区域,所谓纯种,一定是爱国的,一定是勇敢的,一定是专业的。区域以外,全都得死。犹太人如是,背叛纳粹者同样。绍尔布鲁先生用妙手仁心救下的患者,被同样是医生的人,以厌战罪、逃兵罪为名,一手摧毁了。医院在救人的同时,也在杀人。这有意义吗?追问意义,在那个时代是徒劳。对于他们而言,比争取意义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自己不要被排除在“意义”以外。什么东西,对纳粹德国来说是有意义的?战士,医生,和拥有优等基因的孩子。孩子,就是即战力(炮灰)。绍尔布鲁医生进行的第二台手术,就是要为婴儿卡琳,保持她存在的“意义”。患脑积水,如果不手术,将面临生命危险。但不是每个不幸的婴儿都能得到绍尔布鲁医生的“恩惠”。前提条件:证明自己拥有优良的基因。如果答案否定,她将连累父母,让他们带上基因劣质的罪名,被禁止生育。这是历史真事。二战期间,第三帝国有40万人被强制绝育,20万人因为病残遭到杀害。卡琳是谁的孩子?爸是医生,妈是心理学博士。爸爸是儿科医生,因为基因优异,甚至是医学院儿科主任的强力候选人。基因优异的表现:捐精。正是纳粹德国最需要的那种年轻才俊。因此他才认为自己的基因没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问题基因只能来源于妻子,安妮。她是心理医生格尼里斯的学生。从纳粹德国的观点来看,丈夫的指责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妻子的弟弟,被划为变态的同性恋者。她安慰弟弟:你只是没找到对的女人。弟弟强势反攻:但我找到了对的男人。你看安妮的神情。不是一脸嫌弃,不是镇定自若。而是不断后退,耸肩,躲闪。那,丈夫真的是优秀的那个,妻子真的是劣质的那个吗?剧情从另一个角度给出答案。丈夫在做医生的同时,医院做着儿童学研究。表面看,是预防儿童疾病的伟大研究。实际。这些儿童,都是弃儿,甚至是患有疾病的儿童。讽刺的是,他们名为“国家的弃儿”。意思是:在以国为家的时代,当国家以集体的名义将你抛弃,你就是个弃儿,哪怕父母双全都还是孤儿。瓦德豪森医生再三确认患儿的身份,只说了两个字:很好毫无负罪感。基因优生学原理,也是他提出来的。决定一个人的基因价值是种族不是长相或健康状况造化弄人,他自己的女儿也成为了病儿。经过了多次治疗失败,他决定,把自医院。为了自己医院院长的职位。优秀吗?在丈夫身上,我们能看到纳粹的第二层特征:抛弃爱与家庭的观念束缚,抛弃个人自主自由的追求。一切以集体利益至上。把人贬低为物,可用则用,不可用则弃。另一边,安妮似乎也不是个好女人。再想想她面对弟弟的那个犹豫眼神。她不坏。只是,被疯狂的统一思想裹夹的人,压根没有能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她从不曾用自己的理性思考过问题。直到问题出现在她自己身边。自己(即将)被划到异端,女儿被送走,生死不明。为了让孩子免遭苦痛,她尤其绝望。趁孩子睡去,用一只手企图令孩子窒息。镜头定格在她的脸上。无声无息。这个画面让Sir脊背拔凉——妈妈的脸,魔鬼的脸,是同一张脸。人性,还有多少可以被拯救的余地。镜头一转,孩子安然无恙。她以为妈妈在和她玩,兴奋地抓住那双温暖的手。人性之光,又在恻隐中撕开了一道裂缝。杀子怜子,天堂地狱,只一念之间。一边是基因优秀的“优等人”,却优秀得,只有基因足为人道。一边是基因恶劣的“劣等人”。却屡屡一点点凿开冰山,冲破沉闷的社会空气。处处彰显人的尊严。要真正凿开纳粹,除了需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的努力,还需要第三台手术。一台德国人自己动的“手术”。手术主刀,是所有夏利特的德国人。他们中,有厌战而逃避上战场的,如安妮的弟弟欧图。有已经投诚给同盟军做间谍的,如绍尔布鲁医生的助手。更多的人,是像绍尔布鲁医生一样。他们崇拜希特勒,为希特勒宣誓效忠。批准在“死刑犯”身上试行实验的计划中,他并没有提出反对;甚至很多新计划送到他的桌上要他签处,也会出于盲目随便签名。理由是,不能限制科学自由。绍尔布鲁是罪大恶极的纳粹帮凶吗?不要轻易扣帽子。这就是《战火中的夏利特》的最后一场手术——它不仅剖开德国人沾上污名的表皮。更露出它们有呼吸感的肌理,深入骨髓的情感。他们并没有罪大恶极,一意孤行干坏事。只是一个个相信自己国家元首的人。对,重点是“人”。Sir想起一本书,概括二战时期德国人的心理非常精准,米尔顿·迈耶的《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作者访问过纳粹时期十个不同职业的德国人,得出了这样的描述:他们被统治着,他们的选择都是被动的,或者根据自己的利益相关。他们选择当初加入纳粹党,很大程度上,入党能让他们有一份工作。战后回顾过去,仍然认为纳粹时期是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时期,他们有生活,有工作,有保障。纳粹战败也并不能让他们感到罪责,他们以为他们的罪已经通过战争来偿还,他们在战败中经历的苦难就是赎罪和补偿。《战火中的夏利特》为什么特别,正因为它近乎注脚般的,解释了一种独特视觉:德国人并不认为自己不正常,也不认为自己在从事一项多么伟大的工作。他们只是普通人,身处战争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剧集没有激烈的战斗,甚至没有强烈的正邪人性冲突,没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人性黑暗的批判。有的只是对德国人日常生活态度的呈现。反思,如地下缓缓溪流。医院的日常生活中,隐藏在每一个复杂的人的举手投足,最终造成人们对“纳粹”的颠覆。剧中有一场戏Sir印象深刻。来自法国(已被德国攻陷)的荣格医生,被邀请到绍尔布鲁医生家做客。荣格医生质疑绍尔布鲁,在对国家元首的誓言(奉旨杀人),和当初对医学的誓言(致力救人)中。哪一种才是他心中主要的价值?忠和义,从来都是两难。荣格进一步逼问,德国如果战败,你们何去何从?绍尔布鲁医生被激怒,愤而离开餐桌。他打开唱片机,放了一首德国的古典音乐。回到座位,他说:一个国家能创造出这样的音乐,就不会彻底输掉注意这句话的历史背景:二战后期,希特勒败局已定,德国高知,无不萦绕着一种论调——希特勒疯掉了。因此上面那句话,是绍尔布鲁作为顽固的纳粹分子,认为纳粹始终不会输的明证吗?不。他不是纳粹,也不是纳粹党员。他是医生,不是政客。他说的德国“不会彻底输掉”,是哪怕德国输掉了战争,有朝一日,也能凭借强大的德国文学、艺术和科学传统,重新站起来。当他有机会离开德国的时候,他还是义无反顾回去了。他对妻子说:就算是纳粹也会生病表面的意思是,即使纳粹也会生病,作为最顶尖的医生,他当然得回去;深层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德国精英,作为医生,难道他就没有这个责任医治好这个国家吗?医人,先医国。一种鲁迅式的担当。这也是我们无法记恨这个角色的原因。最大的转折,出现在他最后一次为国家“越权”。为密谋刺杀希特勒的人,提供开会场地——你能帮我在你家安排和贝克将军低调会面吗对。他要亲自将自己的国家送上战败的结局。结局一段对话,意味深长。同盟军攻入柏林,进入夏利特,红军医生请求绍尔布鲁协助重建医疗设施。红军问:我们现在,最缺的是什么?绍尔布鲁答:感觉。什么意思?军官无法理解,不是因为他没文化。而是整个国家,在长期处于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麻木。对他国,对他人,乃至是对自己。恢复感觉,也就是恢复对自我的感知,对人性的感知。这也是Sir想安利《战火中的夏利特》的最主要原因。战争中,不丢下心里的“夏里特”,很难。生活中,不丢下自己。也没那么简单。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小弟林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xtnjs/86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