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编者按:“以心相交,成其久远”,这或许是“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如今发展为横跨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覆盖全球65%以上国土及人口的全球性发展倡议的“秘钥”所在。十年间,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与全球分享发展成果,用融合消除地域隔阂,为破解世界共同面临的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值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网推出“大道为公,十年致远”系列主题报道,由“一带一路”项目参与者、亲历者,讲述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感受中国的“大国胸襟”。中国网10月7日讯(记者刘佳)在非盟核心区的埃塞尔比亚,医院——它破解了当地“神经外科疾病是绝症”的魔咒,让当地人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先进的医疗服务,甚至还可能享受“免单”福利。这是十年间,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无数“医院”的缩影,也是无数中国医者躬身力行,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织起的“健康大网”,中国医师协会医师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发起人之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就是他们中的一位。医院援外医疗队到访几内亚。供图:受访者20%以上床位免费“医院”为非洲送去福音作为国内神经外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凌锋的行医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外行医多年,多样的见闻和丰富的阅历,让凌锋对“医者大爱”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渐渐意识到,将自己所学以及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用于救治更多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是医生的使命,更是中国与全球的“软联通”。于是,她不断寻找契机,并在商务部、外交部、医院等多方的支持与协调下,最终找到了梦想的落脚点。年至年,凌锋先后多次到访非洲,足迹遍布7国。就神经外科而言,复杂的脑部结构、密集的神经排布、多变的病情发展等,都对医疗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深入走访与交流的过程中,凌锋逐渐认识到,限制当地医疗水平的,不仅是缺少先进的设施设备,更是缺乏相关领域专业的医疗人员。这让当地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无异于被判了“死刑”。凌锋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网记者,在非洲,患有神经外科类疾病的患者超半数以上选择海外就医。但因病情复杂多变,途中经常出现病人生命垂危的情况。“因为当地几乎没有医疗设备和专科医生,就医成本非常高,大多数民众只能选择在家等死。”“医院”在非洲当地落成。供图:受访者于是,凌锋有了在当地创医院的想法。在一次赴非医疗志愿服务工作期间,她与当地一名华人谈及此事,两人一拍即合,“医院”的筹建工作正式提上日程。在商务部、外交部、医院等多方支持下,年,埃塞俄比亚的“医院”正式落成。同年4月,由凌锋招募组建,囊括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血管超声科等多科室医生的“中国脑卒中援外医疗考察队”奔赴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脑卒中筛查。听闻来自中国的专家团队即将到“医院”坐诊,不少当地民众不远万里慕名来就医。在凌锋的推动下,这间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都已达到埃塞俄比亚当医院,从现有的80张床位中特设20张免费床位,为当地人提供无偿医疗救助服务。凌锋及中国医生的善举很快被当地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xtnjs/1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