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每日一更》4.18
今天的内容是五苓散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71条论汗后伤津胃中干与蓄水证的区别及蓄水证的证治。太阳病用汗法,本属正治,但若汗出太多,则属汗不如法。本条文首所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便是汗不如法。汗出太多,可产生两种变化。一是汗后外邪虽解,却因汗出太多,损伤津液,出现了“胃中干”。从后文“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来看,此证当属一时性的津液不足,胃中干思水滋燥,则必见口渴欲饮之症状。胃乏津液之滋而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可见烦躁不得眠。此时的救治之法是“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少少与饮”,即少量频饮,这既是为了滋其胃燥,复其津液,又是为了防止过饮停水,发生他变。二是汗后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等症。脉浮、微热者,是汗虽大出,但表证未解,另从“微热”可知其证当有所减轻。小便不利、消渴,原非太阳表证的症状,今在汗后见之者,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蓄下焦所致。气化失司,水不下排,则小便不利,由于水停于内,故多兼少腹胀满;水停下焦,津不上承,则见渴欲饮水。但因气化不利,饮水后津液不能布达,口渴不除,因此形成所谓的“消渴”。本证是外有太阳表邪不解,内有膀胱蓄水,故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两解表里。
72条承接前条补述蓄水证的脉证。发汗后,脉见浮数,为表邪不解之象。“烦渴”乃心烦、口渴之谓。因汗后表邪随经入里,膀胱气化失职,下焦蓄水,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烦渴”亦可释作口渴之甚。证属蓄水,故必有小便不利之主症。其治仍以五苓散解表而利水。上条蓄水证言脉浮,本条言脉浮数;上条谓消渴,本条谓烦渴。两者互相补充,揭示同一病机。
74条论蓄水重证而致水逆的证治。此条与前二条比较,不同在于:一是与前两条太阳病发汗后所引起的表邪内传不同,本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即太阳病未经发汗而表邪内传形成既有脉浮、发热,又有心烦、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入则吐的表里同病之证。二是与前两条消渴或烦渴不同,本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即口渴能饮,水入则吐,吐后仍渴,再饮再吐。此称为“水逆”,是因气不化津而渴,饮入被拒而吐,其较前述‘消渴”“烦渴”为重,故属于蓄水之重证。此时,虽饮水不能解其口渴,虽呕吐不能除其水饮,其标虽在于胃,但本在膀胱气不利,故仍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
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制成散剂旨在取其发散之义。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通利小便;白术健脾利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以行水,并兼以解表。五味合方,外解表邪,内通水腑,助膀胱气化,使水有出路,对于水湿内停而病证兼表者,可加减使用。五药合用,共奏化气利水、通里达表之功。本方既可作为散剂,也可作为汤剂服用。“以白饮和服”,含有服桂枝汤啜热粥之义;“多饮暖水,汗出愈”,意在助药力且行津液而散表邪。此外,凡病机属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本方治疗。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
五苓散临证主要用于治疗:①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性肾炎、肾性高血压、遗尿、输尿管结石、肾孟肾炎属阳虚气化不利,伴见小便不利,口渴欲饮者;②生殖系统疾病,如睾丸鞘膜积液、卵巢囊肿、乳腺小叶增生、闭经、带下辨治属本方证病机者;③神经精神性疾病,用本方加减可以治疗脑积水、顽固性偏头痛、精神性尿频等;④五官科疾病,用本方加减可以治疗中耳炎、过敏性鼻炎、假性近视、中心性视网膜炎等;⑤心血管疾病,如用本方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椒目、石菖蒲、牛膝治疗心包积液有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