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男子发作性头晕,CT高密度影
患者,男,49岁,系「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3小时余」入院。患者3小时前在无明显的诱因下出现发作性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不适,无明显的听力障碍,体位改变后症状有加重,既往糖尿病病史。
查体:(上下滑动查看)BP:/80mmHg,T:36.5℃,R15次/分,P80次/分,神志清,记忆力、定向力无异常,两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
双侧额纹等对,双侧鼻唇沟等对,伸舌居中,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楚,无干湿啰音。
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Babinsk(-)。
入院相关检查:
入院后头颅CT:第三脑室区小片的高密度影,有脑出血可能。
入院头颅磁共振:第三脑室区前方结节影,考虑为胶样囊肿。
手术后病理支持:颅内胶样囊肿诊断。
胶样囊肿知多少
颅内胶样囊肿,又称线粒体囊肿或室间孔囊肿。年wallmann首次描述本病,本病发病率为颅内肿瘤的0.14%-2%,年龄大多在30-60岁,男性是女性的两倍。是一种罕见的脑内良性肿瘤,临床少见。
颅内胶样囊肿起源于胚胎内胚层。胶样囊肿形成后,会积累粘液性分泌物,并伴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在影像学上具有特异性的表现。
临床表现
胶样囊肿占脑室肿瘤的15%~20%,脑内肿瘤的2%左右。约99%的胶样囊肿发生于麦氏孔旁。其余约1%的胶样囊肿发生于侧脑室、第四脑室、小脑、鞍区、透明隔、甚至脑外。直径约3~40mm不等。
大小与预后无关,即使很小的病灶也可以导致急性脑积水和死亡。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50%~60%),少见如恶心,呕吐,视觉变化和行走困难。
约40%~50%的患者为偶然发现,并无任何临床表现。大部分病例,约90%的病例,病变大小稳定,不会增大,但约10%的病灶会继续增大。最严重的并发症为病灶阻塞麦氏孔,导致急性阻塞性脑积水、脑疝和死亡。
影像学表现
CT:平扫时,三分之二的病例表现为高密度,剩余为等/低密度。增强CT多无强化,但罕见可有环状强化。
MRI:T1上,三分之二的病例为高信号,其余为等信号。T2上,大部分为类似于脑实质的等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典型。FLAIR上信号不降低,弥散不受限。
治疗方式
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内镜介入、微创开颅术、立体定向穿刺。不建议观察,因为即使病变较小,也可因突然阻塞导致严重后果。
作者:医院神经内科陈国栋编辑
王弘文杰
投稿
wanghong
dxy.cn题图
作者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