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介绍脑外肿瘤,脑膜瘤和神经鞘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
㈠脑膜瘤:占全部肿瘤的20%,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是仅次于胶质瘤、第二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脑膜瘤有多种病理类型,以内皮型最多见,好发于脑表面富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额顶凸面包和矢状窦旁),绝大多数为良性,恶心罕见
脑膜瘤呈球形或分叶状,多为实质性,质地坚硬,血供丰富,包膜完整。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发现时多数肿瘤体积都较大。约10%的脑膜瘤为多发病,部分脑膜瘤内部有钙化,肿瘤临近的颅骨可有增生或破坏。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分化良好,呈弥漫分布或呈漩涡状排列,内部可见钙化的砂粒小体
临床表现:脑膜瘤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多数年。初期无特殊症状和体征,以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升高症状(如头痛)和局部定位征
影像学表现:
⒈MRI:MRI典型表现为:在T1加权像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或稍高信号,少数表现为低信号;肿瘤信号均匀,部分可见斑点状或弧线状低信号。脑膜瘤呈圆形、哑铃形或分叶状,可穿透大脑镰、小脑幕向对侧生长。肿瘤以宽基底附着于临近硬脑膜,脑实质受压向内移位,肿瘤周围无水肿带包绕,局部蛛网膜下腔增宽为特征性征象
增强扫描脑膜瘤显著强化,肿瘤附着处及周边硬脑膜亦强化,称为“脑膜尾征”。MRA能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
右额部脑膜瘤MRI体轴横断位T1加权象(A)和T2加权像(B)显示肿瘤呈类圆形,位于右额骨内板下,呈均匀等信号,与脑实质分界清楚,肿瘤周围无水肿;体轴横断位(C)和冠状位(D)增强扫描图像见病灶以宽基底与颅板相连,显著均匀强化,可见“脑膜尾征”
⒉CT:CT平扫显示脑膜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略高或等密度病灶,占位征象显著,边界清楚,瘤体内部可见斑点状钙化。少数内部囊变、坏死所致低密度。肿瘤以宽基底与硬脑膜相连,邻近瘤通常不引起肿瘤周围的水肿,但少数肿瘤压迫脑静脉和静脉窦,也可产生瘤周水肿增带。强扫描肿瘤显著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增厚强化
右侧蝶骨嵴脑膜瘤CT平扫显示右侧蝶骨嵴内侧类圆形等密度病灶,其边界清楚、光滑,周围可见轻度水肿带
左侧额部脑膜瘤CT骨窗像显示左侧额部圆形高密度病灶侵蚀颅骨,颅骨局部不连续(短箭头),病灶侵及颅外(长箭头)
㈡听神经瘤:是最常见颅内神经鞘瘤,属于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3%~8%,是桥小脑角区最多见的肿瘤(占80%以上),是成人常见的后颅凹肿瘤,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
临床表现:听神经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步态不稳、单侧耳鸣、听力下降和耳聋
影像学表现:
⒈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区,以听神经为中心,呈隋圆形或不规则形,境界清楚,伴听神经增粗,在T1加权像上呈略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肿瘤周围可见轻度脑水肿。若肿瘤向颅后窝生长,则引起脑干受压移位,压迫第Ⅳ脑室,使之变形、移位,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向上生长可压迫三叉神经。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肿瘤内部发生囊变、坏死者,呈不均匀强化。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位于内听道内的微小肿瘤
左侧听神经瘤MRI增强扫描体轴横段位T1加权像显示左侧桥小脑角肿瘤显著强化,伴听神经增粗强化
⒉CT:CT平扫显示桥小脑角池内有等、低或高密度肿块,病灶以内而道为中心,临近桥小脑脚池或桥池增宽,肿瘤周围可有轻度至中度水肿,临近脑干及第Ⅳ脑室受压移位,伴幕上脑积水。骨窗图像显示内听道扩大,可有骨质破坏改变。增强扫描见肿瘤显著强化,边界锐利;肿瘤囊变时,为不均匀强化
右侧听神经瘤CT骨窗显示右侧内听道扩大
比较影像学:MRI显示肿瘤边界、内部结构及邻近脑组织改变优于CT,但显示肿瘤邻近骨质的变化方面CT的效果更佳。MRI和CT对脑外肿瘤的诊断价值相近,均可作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两者的功效相互补充,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评论在下方,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文章学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