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系列宣教致命的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会在各个季节发生,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时最为多发。气温升高会导致出汗增多、血液变得黏稠、血流阻力加大、心率加快,造成脑部小动脉壁压力增大。

而且,燥热的外界环境所引发的烦躁不安和情绪不稳定,以及老年人中枢神经对缺水反应不灵敏等,都会影响患者休息、进食和饮水,导致血压调控功能减弱,促使血压经常处于病发前的较高临界水平。

一旦遭遇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过度等因素,就会令原本较高的血压进一步急剧上升,引发脑溢血。

什么是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非创伤性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属于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占脑卒中约13%。最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典型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睡、昏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总体预后较差,而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形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脑出血分类

一、按照出血部位分类

1.基底节区出血

壳核出血

最常见,约占脑出血的50%~60%,通常是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支破裂所致,可分为局限型和扩延型。

丘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24%,出血侵及内囊可出现对侧肢体瘫痪,下肢多重于上肢。

尾状核头出血

较少见,一般出血量不大,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也可无明显的肢体瘫痪,仅有脑膜刺激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相似。

2.脑叶出血

占脑出血的5%~10%,包括额叶出血、顶叶出血、颞叶出血和枕叶出血。

3.脑干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绝大多数为脑桥出血,由基底动脉的脑桥支破裂导致。偶见中脑出血,延髓出血极为罕见。

4.小脑出血

约占脑出血的10%,最常见的出血动脉为小脑上动脉分支,病变多累及小脑齿状核。

5.脑室出血

占脑出血的3%~5%,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CT扫描确定诊断。

二、按照病因分类

1.原发性脑出血

指自身小血管破裂等引起的脑出血,如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2.继发性脑出血

因动静脉畸形、肿瘤,以及妊娠、烟雾病等所引起的脑出血,该类脑出血多是由于血液成分异常或是血管存在病变等所引起。

脑出血病因

主要病因

原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指由长期高血压或淀粉样血管病,引起小动脉自发破裂或小穿支动脉自发破裂导致的脑出血,约占85%,常见以下几种:

高血压

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其常损害小的穿支动脉或皮层下小动脉,多为基底动脉(或大脑前、中和后动脉的分叉处或其附近)起源的小穿支动脉。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老年人,但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也可发病。

淀粉样血管病

淀粉样血管病通过β-淀粉样物质沉积于脑的小中动脉的中膜和外膜,导致管腔狭窄、内部的弹力膜中断、内皮细胞损失及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而致小血管自发破裂出血。它是老年人散发性脑叶出血的常见病因,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继发性脑出血

继发性脑出血指由血管畸形、动脉瘤、既往药物使用、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颅内肿瘤、静脉窦血栓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脑出血,常见以下几点:

血管异常

血管异常包括动脉瘤和血管畸形,动脉瘤所致的脑出血常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常破入脑室。血管畸形通常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和硬膜下动静脉瘘,其在脑出血患者的发生率为5%~8%,以动静脉畸形和静脉畸形最常见。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

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由于房颤患者华法林的使用,抗凝相关脑出血发病率随之增加。

拟交感神经类药物

可卡因、安非他命、去甲麻黄碱等拟交感神经类药物的摄入,逐渐成为青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亦可引起脑出血的发生,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约30%~40%可能继发脑出血,且临床表现症状更重,预后更差。

肿瘤

颅内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是导致脑出血的原因之一,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及转移性肿瘤更易发生脑出血,其中具有很高的出血倾向的转移性肿瘤是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前列腺癌和肺癌。

血液病

脑出血是血液系统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血液病患者通常表现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同时异常的血液又会持续损伤血管内膜,继而导致脑出血。

好发人群

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增加,心脑血管功能减退,易引起多种疾病。

有基础疾病者

如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因基础疾病影响,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进而增加引起脑出血的风险。

有既往中风病史的人群

此类人群更易引起脑部出血。

诱发因素

情绪波动

大喜大悲、情绪不稳定,易引起血压不稳定,诱发脑出血。

寒冷季节

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脑出血发病率较高。

生活习惯

睡眠不好、疲劳过度、抽烟、喝酒,使血压升高,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脑出血几率。

饮食

如高盐、高糖、高脂肪饮食。

症状

脑出血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少数在安静状态下发病。患者一般无前驱症状,少数可有头晕、头痛及肢体无力等。发病后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血压常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痫性发作等。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

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

脑出血患者早期颅内压控制在合适水平,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重症患者可监测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常用控制颅内压增高的方法包括抬高床头法、镇痛和镇静、脱水降低颅内压。脑出血患者出现严重脑积水,且药物脱水治疗无明显效果的情况下,可考虑脑室引流,以挽救生命。

癫痫发作

出血性卒中,尤其脑叶出血,更易引起癫痫发作。若出现癫痫发作或脑电图提示癫痫发作,伴有认知行为改变,均需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脑出血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很高,且常于前两周内发生,明显增加病死率。可使用外部压迫装置治疗,如气压治疗、药物治疗和下腔静脉滤网治疗。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应该积极个体化治疗。

脑心综合征

该疾病严重时会引起心脏跳动节奏等发生异常,引起脑心综合征,患者常会有严重的心动过速、室颤等,严重时可引起猝死。

脑出血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1、病人倒在厕所、浴池等狭小场所,要尽快转移到宽敞之处。同时,立即将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上衣扣、开窗通风,切记不要给病人任何药物。   2、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必须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给病人松解衣领,有假牙的取下假牙,将病人侧卧位,头后仰,这样便于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避免误吸并利于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3、病人昏迷并发出强烈的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   4、可用冷毛巾或冰水袋覆盖病人头部,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这样可减少出血量。医院途中,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以减少颠簸震荡。同时,将病人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度,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

重组Ⅶa因子用于止血治疗,脑出血发病后应用重组Ⅶa因子治疗可限制血肿扩大;应用氨甲环酸,出现血肿扩大的较少且病死率更低。

降血压

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拮抗剂,如艾司洛尔、乌拉地尔、拉贝洛尔;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尼卡地平、依那普利;利尿剂,如呋塞米等。

神经保护剂

脑出血6小时内应用自由基清除剂NXY-治疗,安全、可耐受。

血糖控制

血糖超过10mmol/L时可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低于3.3mmol/L时,可给予10%~20%葡萄糖口服或注射治疗,目标是达到正常血糖水平。

中药制剂

中药制剂在我国也较多应用于治疗脑出血,中药可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苏合香丸等芳香开窍剂。

手术治疗

严重脑出血危及患者生命时内科治疗通常无效,外科治疗则有可能挽救生命。病情正在恶化的小脑出血患者、脑干受压,或脑脊液引流受阻的脑积水的小脑出血患者,应尽可能手术清除血肿。主要的手术方法包括去骨瓣减压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抽吸术和脑室穿刺引流术等。但如果患者预期幸存,外科治疗较内科治疗通常增加严重残疾的风险。

护理

1.定时被动活动患肢及关节,病情稳定后,卧床体位可采取左右侧卧和平卧交替,保持肢体功能位置,适当抬高肢体远端。对瘫痪不重者,应鼓励其下床轻微活动、行走、自理生活。

2.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褥疮,适当锻炼,防治肌肉废用性萎缩。

3.经常运动,防止肥胖,提倡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有慢跑、游泳。避免久坐不动,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4左右。

4.按时体检,了解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如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了容易引起脑出血的疾病,要及时的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1.患者在急性期要绝对卧床休息4~6周,在前1~2天内尽量不搬动,以免加重出血。

2.如没有呕吐,头部可稍垫高,或卧位头高15~30度。并在头部放置冰袋或冷水袋,足部放温水袋(热水袋需有布套,以防烫伤)。

3.翻身时要注意保护头部,转头时要慢、轻、稳,以免再次出血。

4.血压较高的患者要按时吃降压药,有效的控制血压,防止血压升高,最终能够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5.给患者喂饭、喂水时应缓慢,防止误吸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责任编辑:张运磊齐廉政

通讯作者:齐廉政张仕杰

指导老师:张超勇巴永锋李琳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fl/8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