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宝贝童书馆
在这里,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知识,做个好妈妈!
文
阳光妈妈
资料来源
一天一个早教游戏
孩子不哭的时候,多鼓励孩子站起来,孩子哭泣的时候,请第一时间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需要你。
——阳光妈妈
案例分享
关键字:孩子哭闹时该不该抱?
案例分析
首先我们要会发现孩子哭闹的原因,是摔倒还是无理取闹。
有一套理论在前段时间反复刷屏朋友圈,即便你没有看过类似的文章,也一定听说过它。
那就是:
“如果孩子摔倒了,越哭越不要理他,孩子哭够了自己会站起来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的独立自强。”
这段话看似没毛病,但是家长们注意了!千万不要把这套理论用在自家孩子身上。
因为它并没有得到权威机构验证,如果我们盲目用该理论的话,教出来的孩子轻则自卑,重则会出现精神问题。
1哭声免疫法
孩子摔倒不用扶的理论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法。
所谓哭声免疫训练法,简单的说:
就是孩子哭泣的时候延迟一段时间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久,最终孩子就会不哭不闹,独立自强。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除此之外,华生还发明了延迟满足训练法和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有一段时间刷爆了各位家长的朋友圈。
不得不承认,这套风靡中国的华生育儿理论,毒害了无数的中国孩子。
因为华生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对孩子进行冷酷训练,这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和异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华生的论文一出来就震惊了全球的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华生被公认为欧美最伟大的教育家。
华生以按照成人的需求对孩子行为训练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声免疫法这个看起来毫无问题的育儿办法。
在华生的理论体系中,人就是机器,你对孩子输入什么样的塑造和训练,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输出结果。当孩子这个程序出现异常的时候,只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就可以让其重回正轨。
华生对世界宣称: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和种族。
——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
华生的理论问世之后,受到了大量美国家长的欢迎,就好像现在中国的杨永信教授对网瘾少年用电击矫正法受到大量中国家长的欢迎一样。
华生的理论戕害了美国数代儿童,直到40年后,心理学家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彻底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2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
哈洛,被列为20世界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是PETA(善待动物组织)最讨厌的心理学家。他的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让几代恒河猴生不如死。
但是,他却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育儿方法,挽救了无数的人类儿童。
当时华生发明的育儿理念认为:
越早将婴儿和产妇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哭,那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用理会。
当时的美国,产后立刻断奶,让孩子独立睡小屋,尽量避免和孩子进行亲密接触,以此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的父母不计其数。
幼猴将布料妈妈,当成了安全之源,因为布料妈妈能给幼猴带来拥抱的安全感,这就解释了为何幼猴如此喜爱笼子里的毛巾,因为它把毛巾当成了自己妈妈的怀抱。
与此同时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
他在幼猴的笼子里放了很多玩具,当笼子里有布料妈妈时,幼猴会大胆的离开布料妈妈,去试图触碰那些玩具,然后迅速的返回布料妈妈的怀抱里。但是当哈洛把布料妈妈撤走时,这些幼猴会缩成一团,表现出非常恐惧的不安全感,给再多玩具也不要,拒绝接触外界的一切事物。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细心呵护、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探索,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社会。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证明,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成年后极易出现巨大心理障碍,且没有能力去抚养后代。
哈洛的论文发表后,一夜之间华生就成为了美国妈妈最讨厌的人,华生育儿法被彻底推翻。加上人们发现,小艾伯特6岁死于脑积水,所以小艾伯特的案例其实并没有支持华生的理论。
在美国人全面废弃华生理论的数十年之后,这套理论便漂洋过海,被中国的一群营销号发现,如获至宝,发布之后疯狂的刷屏朋友圈。
当年整个美国的精英都没有发现华生的理论有什么问题,一个普通的中国妈妈怎么可能发现这里面蕴藏的巨大陷阱。
所以,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成为了这套邪恶理论的牺牲品。
3不是不该抱,是你不会抱
那么,为什么会有家长很听信这样的育儿法,会有「抱会惯坏孩子」的误解呢?
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的偏颇。我们一直担心的被抱惯坏的孩子,往往都不是因为「抱」这个行为产生的问题,而是我们实际上没有「抱对」。
抱的方式如果没有质量、没有分寸,我们的孩子自然也会受其所害。
那该怎么「抱」算对呢?这里有两个正确示范分享给大家。
(1)学习退出和逐步放手
我们鼓励拥抱孩子,并不代表我们要时时刻刻抱着孩子,24小时不撒手,一些孩子因为长期被大家众星拱月地抱着和围着,当然会容易个性娇惯,说什么就得是什么。
但孩子出现这样子的性格情况,并不是因为抱让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对界限的模糊。我们的越界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社会和情绪适应能力的机会。
我们提倡对孩子的拥抱和回应,遵循的是孩子的成长阶段的发育特征。对于孩子来说,爱是无条件的,但是父母面对孩子是要学习逐渐的放手,让孩子明白,在信赖和依恋的大环境下是可以自由且独立地探索,可以去跟随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渐的成长。
比如:提倡婴儿要学会「趴着玩」,其实也是父母要学习的退出和放手的过程。
换姿势,多互动,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让孩子趴在我们的肚皮上、肩膀上、大腿上等实现我们想要的对孩子的拥抱和回应,让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小肌肉的能力,而不只是依附在我们的怀抱里看世界。
(2)学习正确拥抱姿势,掌握交流语言
另外一种常见的情感忽视型的抱,也同样会给孩子带来情感饥渴症。这类家长大多数时候确实也都会抱着孩子,但是却很少和孩子说话,也很少和孩子互动。
这种抱,其实本质上只是一个移动的摇床,孩子并没有得到真正渴求的陪伴需求,和跟一个人形玩偶相处差别不大。
其实,是否抱着婴儿,跟婴儿是否自信独立,完全是两码事情。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正确的拥抱“姿势”,表达对孩子的支持除了抱之外,还可以有亲吻和眼神交流。
这些关键要素都可以传递亲子之间珍贵的情感枢纽。我们还可以跟孩子进行抚摸游戏。
比如把婴儿平放在床上,我们可以用手握住孩子的手,并且接触孩子的手心画圈圈,我们可以顺着孩子的身体用两根手指竖直交替移动,最后给孩子挠痒痒。这些有趣而且直接的肌肤接触和按摩,都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交流语言。
经常接触到拥抱、抚摸和眼神鼓励的婴儿,不仅不会黏人,反而会更加充满安全感,这些通过拥抱传递给孩子的力量,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爱和信心,也会更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
孩子不哭的时候,多鼓励孩子站起来,孩子哭泣的时候,请第一时间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需要你。
冷漠的训练孩子,的确能得到一个不哭不闹的孩子,但是那并不是孩子变乖了,而是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
孩子对母亲和世界的信任,就这么被掐灭在摇篮中,他的未来,将充满孤寂和灰暗。
最后,别让你的孩子,从小就活在情感忽视之中,养育中需要爱和拥抱,而「抱」不只是一个动作,更是亲子间最亲密无间的情感交流。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入阳光宝贝童商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