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曼宜
节选自《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作家出版社年10月出版
是之的好友黄宗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解放后不久,他(是之)邀我去他家,并细声说道:‘我有个家了!’时为平房,尚非楼房。”宗江指的正是当年组织上分配给我们的那间小房。宗江认为屋子虽不大,却别有情调,“大概还是蜜月或蜜年期间吧”。
那时都是公家给分房,同时给配点家具。我们这间小屋是由一大间屋子隔开的,中间有一堵很薄的墙将两家人分开。小屋里只有一双人床、一书桌、一凳、一椅,再加上一个装有烟筒的小炉子。没有书架,更没有衣柜,只有两个蓝帆布包盛放我俩换洗的衣服——这也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它们被安放在床底下的一块木板上。这,就是我们的“家”。看起来虽有些简陋,但我俩都很喜欢它。
我们有了自己的家,就成了“一家人”了。可多年过惯单身生活的我俩一时还真有些不适应。这就需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有一个“磨合”的过程,然后才能逐渐真正地融合到一起。譬如,他爱看书,这我是知道的,但他读起书来那股执着专注的劲头儿,我没见到过。开始时,我回家后看见他也在家,就兴冲冲地想把我这一天想到的事情告诉他,可得到的反应却很冷淡,他像是听进去了,又像是没听见。我很纳闷,难道他对我说的话不感兴趣?甚至脑子里闪出一句话:“怎么刚结婚人就变了?”后来,我慢慢才发现,就是在他认真读一本书时,或是在想一个问题时,尤其是在揣摩一个角色时,最怕人打搅他。这我就明白了,我想这是必要的,应该尊重他这个习惯,有什么事,等他休息时再说。谈恋爱那会儿,他能常找我来聊天,是他有意安排的时间呗,我想。
还有,我发现他有时为了一些不太顺心的事,爱自己跟自己生闷气。解放初期,我们从供给制刚改成工资制时,每个人都按自己评的级别领到了一笔钱,大家都纷纷上街去商店里置办些东西。我们俩也揣上钱(像穷人乍富)出去了。因为过去手里从来都没有过这么多的钱,也很少进商店,所以也不知要买什么东西。事先我俩并没有什么计划,到了商店转来转去,一时也拿不定主意,最后决定一人买一块“英格”牌的手表(那时也算是奢侈品了)。买完表还剩了不少钱,我们就回家了。一路回来,他就有些不高兴,也没怎么说话。到了家,一个人就唉声叹气,嘟嘟囔囔地说:“有了钱,都不会花!”一会儿就用拳头捶桌子,一会儿又捶自己的胸口。我一时也不知怎么劝他,又过了一会儿,他自己才慢慢缓解了。
还有一次,大约是结婚快一周年时,我俩商量好下个星期天正好俩人都没事(那时是一周工作六天,周日有时也排戏或开会),要一起去北海公园走走。没想到的是,在周日的前一天晚上,突然听到院里传达室老张在叫:“于是之,院部通知明天上午九点在院部开会。”“什么会?”“不知道!”他一听就又来气了,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又开会。他一个人生起闷气来,也不说话了,也坐不住了,屋里屋外来来回回地走,一会儿唉声叹气,一会儿捶胸顿足。一气之下,干脆躺下“睡”了。我当然也觉得很扫兴,可反应没有他那么强烈。他说睡其实根本睡不着,夜里一个人跑到院子里坐在走廊上,用头顶着木柱子使劲地蹭。记得还是我把他劝回屋睡觉的。闹了一通,气也消了,到了第二天早上,还是乖乖地开会去了,不过脑门儿上却多了一块红色的印迹。现在想,他这种“生闷气”的由来大约跟他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他出生后约百日,父亲(在张学良的部队上当个小官)就在一次战役中阵亡了。他对父亲一点印象也没有,从小就是孤儿寡母过着清苦的日子。他上学也要靠本家接济,母子俩在人前受的窝囊气只能都憋在心里生闷气,没地方去发泄。
他“生闷气”这个毛病发展到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有时就摔茶杯了。这毛病剧院的同志都知道,严重时还摔过暖水壶,这就是他发的最大的脾气了,他是不会跟人大吵大闹的。他这个毛病可能也和他后来得的病有关,这是我逐渐才对他理解的。
年,我们有了儿子。那时我们已经搬到人艺的另一个宿舍去了——在东单北大街路西的一个院落(剧院的人俗称那里为“小旅馆”)。那里住的都是剧院中家里有孩子或老人的家庭,大约有十几户人家。靠南头的房子上边还搭起了二层小楼,上边只有两间房。我们被安排在靠里边的那间,屋子的面积比原来住的那间大多了。我们没添什么新家具,只为孩子买了个四周有栏杆的小木床。屋里地面虽说是地板,可那地板走上去,若是有分量的人或是走得急些,就会感到颤颤悠悠的,好像一跺脚就能杵到楼下去似的。我们在屋里只能轻轻地走。
▲一家三口
有了孩子对我们这个“家”来说是件大喜事,但没想到却出现了麻烦事。大约就在我产后三天,医院背着我把家属请来了。是之很紧张,不知有什么事,请黎频医院。大夫告诉他们:这个孩子先天脑积水,可能活不长,即便长大了也是白痴,所以劝医院,不用带回家了。是之一听就蒙了,他们只得跟医生说,等我们商量商量再说。医院楼道里商量怎么跟我说时,我无意中从病房里看见了他们,我就叫住他们说:“现在不是探视时间,你们怎么来了?”他们只好进到病房里,也没瞒我便把刚才大夫说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这当然是意外打击,可我想,我还没看清儿子是什么模样就叫我“扔”掉,这说什么也不行。我们决定一定要把孩子带回家去。我说,等我的伤口一拆线马上带着孩子出院。他俩说“好”,我们就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果断的决定。
出院的当天下午,是之医院的诸福棠院长。大夫检查了孩子的情况,主要发现孩子头顶囟门没长好,前囟和后囟是通的,用手放在头顶上感觉是软软的,在跳动。大夫只嘱咐说,孩子头骨还没长好,千万不要叫孩子大声哭闹。又说,不可能这么早就诊断是脑积水。就这一句话,让我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接着我们便精心护理。我的奶水很好,按时喂奶,每天洗个温水澡。孩子夜里睡得很踏实,很少哭闹。在快要满月时,还是黎频大姐和是之带着孩子去医院(医院),请苏联专家会诊,大夫也没确诊是什么问题,只给了维生素D滴剂,一次只吃一小滴(医院才有),要求每月去检查一次。记得还要给孩子注射父母的血,他们并不问我们的血型,只是皮下注射,每次量极少,共注射了七次。是之那时很忙,他只去了两次,其余都用的是我的血。每次都由一位苏联护士来注射。她的动作非常熟练,从我这里抽了血,马上就注射到孩子的小屁股上(因怕血凝固),孩子甚至都没感觉。很有趣的是,当护士把针拔出来之后,孩子才哭,他是以为要打针了,其实人家已经都注射完了。经过一年多的观察治疗,大夫才确诊孩子为“严重软骨”,提出治疗的方案及护理应注意的事项,让我们心里都有了底。所以我们特别感谢这里的大夫那种认真负责的精神,他们与原来叫我们扔掉孩子的庸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儿子小时候
我的产假期满就要上班了,托朋友介绍请了一个保姆。这也是我们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想应该尊重人家的劳动,彼此搞好关系。开始我们请的是一位十七八岁的小阿姨,她的妈妈也曾在剧院里给人看孩子,大伙反映还不错。这个女孩子叫世荣,长这么大还没上过学,不识字,但干活很仔细认真。我们想应当帮助她学习文化,那时国家也正宣传并开展扫盲运动。当时我们了解到我家附近有个夜校,每周晚上有两三次文化课。于是我们就建议世荣去上学,她和她妈妈一说,妈妈也特别同意,于是她妈妈就主动提出,世荣上课时她来上班。这样就成了她们母女二人来看这个孩子。我们称她妈妈为“于大娘”。
▲儿子童年
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呢?那时就怕孩子将来是个傻子,所以想的都是什么“聪明”“伶俐”“聪颖”之类的字。最后,乳名决定叫“小伶”。入学后,是之给孩子起的名字叫“于永”。
世荣母女知道孩子从小体质较弱,所以照顾得特别精心,总是换着样儿地做饭做菜,还经常包各种馅儿的小饺子,孩子可爱吃了。那时我和是之还是吃食堂,儿子基本就交给这母女俩了。她们对小伶真是有感情,儿子入托时,她们哭得比我都厉害。到现在我都感谢她们娘儿俩!我们的儿子,虽然开始时叫人有些担心,但我们却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照顾。儿子后来成长得很好,给我们这个家增添了欢乐,带来了生气,使我们这个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家”。
是之一般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从我们的通信中能看出他对儿子深深的爱。年我去天津演出,他6月13日来信说:
……儿子表现极好,对我极亲。只脸上被咬了一个包,已敷药。我有些咳嗽,我咳一声,他学一声。两天来儿子净学人,我叫“世荣”,他也叫。于大娘母女自加薪送礼后,表现积极,常常俩人俱来,今天于大娘还花一毛钱为儿子买一玩具,艾蒲编的公鸡,挂之墙上,儿子吹之,大悦。
6月17日他又来信,说:
小伶今天去红十字,九公斤半(去皮),一切均佳,阎大夫几乎没发表意见,只教多吃水果蔬菜,并嘱咐鱼肝油因天热易坏可不吃了。最后叫下月再去。就诊时儿子对听诊器兴趣甚浓,阎大夫听他肋下时,他以为人家胳肢他,便笑出声来。……儿子已学走步,可走一公尺,但状极紧张,如履薄冰。
6月27日的来信提到:
走路已有大进步,边走边歇几可横贯全屋,不扶东西。距离大约与我游泳能力相等。给买傀儡两个,小桶小铲一份,按肚子可响的小娃娃一个,但最爱玩的却是那把破铁壶,常持壶屋中漫步。
10月25日他出差去河北一带搞调查,接到我信后回信提到:
儿子情况,写得有趣,读时泛出他的小样子,兀自笑出声来。只“身体不错”一语,引我担心,你为什么不写“身体很好”呢?莫非又病了?小汽车已经买了,买时细一看才觉有趣,原来下面还有小轱辘四个,铁的。这样我就买了两个。……
他在外地一个人时就想儿子了。他在来信中说:
寂寞时我也曾打开提包把小伶的小汽车拿出来看看,但又马上放进去了。
孩子小车,每到一地必检查一次,在唐山地板最平,我还在地下玩了一会儿,两个小车一起走,跟大街上一样。现在为了不致挤坏,我总把它们放在我的毛袜子筒里。
原来我觉得是之对孩子的感情一般,并不是很关心,后来,尤其是看了他这些信以后,我觉得他对孩子的感情是很深的。
那时我俩都很忙,顾不上孩子。小伶在年底便被送进托儿所了,接着再大些就进了歌剧院的幼儿园。他小学上的是香山慈幼院小学,还是住校,就一直没在家住过。“文革”开始时于永已上五年级了。那里的学生多为干部子弟,当时有的孩子也要跟着“闹革命”,已经跑出去一次了,老师也管不了。而我和是之的情况更是自顾不暇,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学校很不放心,于是我们决定让于永转学到我母亲家附近的小学去了。从那时起,他就住在外婆家了,直到初中毕业。
我们这一家三口住在三个地方:是之因为要“交代问题”,被集中住在史家胡同;我有时住在首都剧场,有时住在电台。偶尔一个周末,我们仨能在首都剧场聚会一次也不太容易,平时的沟通多靠在日历上留言。于永由于父亲的“问题”(黑帮子弟),初中毕业后一直推迟到年年底才被分配到北京齿轮厂当学徒工。从那时起,于永就住在工厂了,只周末可以回来住。如果我们仨能碰到一起,有时也想“犒劳”一下自己,吃什么呢?就是买上一斤排骨,清煮以后蘸酱油吃,吃得那香啊……三人在一起主要是听于永谈工厂的事情,是之很关心儿子的成长,也爱听工厂的生活,就这样边吃边聊,让我们感到“家”的温暖。
▎本文节选自李曼宜新书《我和于是之这一生》,作家出版社年10月出版。
▎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先获得授权。
新书推荐▼一个学者型演员一生的荣耀与孤独、坚守与挣扎、奋斗与遗憾《我和于是之这一生》李曼宜/著作家出版社年10月出版于是之凭借表演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从社会底层中奋斗出来,并保持了终生的学习和谦逊。他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创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94岁的夫人李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本书起笔自年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更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一个学者型演员一生的荣耀与孤独、坚守与挣扎、奋斗与遗憾★于是之之所以成为于是之,天赋之外,他还做了哪些努力?★演员身份之外,于是之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北京人艺“第一副院长”八年,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系统梳理于是之和舅舅石挥的家庭及艺术渊源★年舞台谢幕之后,于是之与病魔之间进行了怎样艰难的抗争?★完整收录《赤壁大战》演员日记(谢晋导演邀请,后因故未拍摄)★儿子于永、孙子于昊明首度撰写回忆文章▼
更多推荐·独家钤印套装
《于是之漫笔》
于是之等著
童道明编选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的散文漫笔精选
★濮存昕、梁冠华、何冰、吴刚、何冀平、郭启宏等特约撰文
★附有多幅首次公开的珍贵照片
《于是之家书》于是之著李曼宜编选★于是之家书首次结集,夫人李曼宜亲自编选★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幕后人生,让我们窥见一个时代的中国★内附多幅首发珍贵图片★两本套装,全面感受大师于是之的艺术生涯★珍贵的独家钤印,等你慧眼识珠!独家定制于是之纪念票10张
于是之夫人李曼宜提供照片
套装免费获赠全套纪念票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