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主张,把这十卷用心血诵出的ldqu

文尾彩蛋预告:

李罕老师完整楞严经诵念

楞严经最后一卷备经手稿写真

每次推介楞严的诵念,

俺都不厌其烦地把它的光荣历史翻出来:

让智者大师祈盼半生而未得的经典

九曲十八折的流入中原的经历

一边是“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的褒扬,一边是真伪经的争议绵延不休……

光是表态认为它是真经的名单列出来,就能让人意识到,无论如何,它都已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支持者名单,仅近现代人物就有: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梦参老和尚、宣化上人、南怀瑾先生……而明代的“流量网红”级人物,憨山大师更有,“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的干脆断语。

小罗嗦一把,只为提醒大家注意,这部经典不简单哦!而且,今天我们要听的,是楞严最后一卷的诵念,煌煌楞严至此而终,脑补下它有多重要吧。(记得上学时,老师讲考试要点时,往往把重点放在最后一节课吧?)

诵经人李罕

重要归重要,但小编在做功课时,还是做好了因持续瞌睡,而不得不花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断断续续听完经文的准备。毕竟,这是不少大学者都自称没读明白的经,俺有自知之明。

然鹅,然鹅,然鹅,小编居然一气呵成,楞是44分钟没走神,把最后一卷听了个“淋漓尽致“,这就不能不归功于诵念者了……李罕老师的起承转合,音韵起伏,收放拿捏,于每个字里行间,让人欲罢不能。略举几个例子,您就明白为啥心浮如小编,也能“听得懂”,楞严压轴卷了。

当他念到,“而于寂灭精妙未圆“时,他与旁人诵念不同的呈现方式,让我瞬间明白了,原来即使心进入万念寂灭的清幽时,依然未达精妙觉悟之境……寂喧本同,生灭不二,享受清幽之境,便已失觉悟之机。(大玄机,尽量体味哦)

当他念到,“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突然明白,这两句话是功夫由浅入深的次第关系,而不是标点符号所呈现的并列关系。唯有真切走过这条心路,才能明白理与悟间的次第,并于不着痕迹处,让你有了与他同等的领悟,这是我们,或是直接面对满纸之乎者也,或是听那些照本宣科,有口无心的诵念无法达到的。

在我的孤陋寡闻中,似乎除了他,还的确没有人这样,打破约定俗成的短句模式,用自己的造诣,经历,分析,去找寻字与字间的精妙逻辑。

经典字字珠玑,他用音声,串珠成线。

诵念经典,犹如雕刻珍品,

重音起落间,

或如金石留痕,或如落白成韵;

节奏错落处,

或如清瀑腾泻,或如润物无声……

一场经典诵,

是人间天籁音,更是心头甘露雨。

下边这段视频,或许能让你更深地体味到,真正的经典艺术,是一场心灵的洒脱驰骋,它串联起前尘往事,串联起广袤虚空,串联起远至祖师之言,近至明星轶闻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灵光闪耀时……

老实说,我没想到他会在这段视频中引用六祖惠能圆寂前,对弟子最后的开示。一个是万里天竺经典,一个是东土祖师之言,不同的文字,却交相辉映,映证着同样的般若。

“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

初读时,我把六祖这段话当成“反义词大全”来学习,后来,我把它当作劝我们永远看到人生另一面的规劝来看。听完他所讲,我才突然体会到,所谓“对法”,只是“对付”,对付我们“非此即彼”的浅陋知见,对付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方式,对付我们遵循于“舒适区“的固化思维……那些对立的词汇,告诉你的不止是除了黑,还有白,除了明,还有暗,更是告诉你,黑白明暗,在你心里都可以是一个个平等的影像,在理性逻辑中,去对待他们,但内心没有任何情绪,黏着于这些瞬息起落的因缘泡影……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

也许终有一天,你会明白自己的幸运。

与千古经典相遇是缘,与千古经典相通是福,

很少有人会像他一样,用言,用行,用生命,成就我们的这份“相通“与福报。

好啦,高光时刻来临,楞严经最后一卷来啦,让我们在荡气回肠的诵念中,体会煌煌楞严,耿耿云河,一时千载,千载一时……

楞严经第十卷

李罕诵念

强烈大家对照下边第十卷备经全真稿,聆听。

体会那音韵起伏中的赤子心,般若意

(照片后还有大彩蛋哈)

以此《楞严经》供养有情众生:

(由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zz/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