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14岁的小伟在放学的路上被汽车撞至重伤,辗转送至医院(医院)时,一侧瞳孔散大,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经医院全力抢救,最终能步行出院。
8个年头过去了,小伟如今已经成年,但厄运又悄然降临。近半年来,小伟腹部不适,反复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医院不同专科治疗,但病情反反复复,且日渐加重……
近日,小伟又来到了医院神经外科求诊。神经外科专家对小伟的病情进行了详细诊断,确诊为“脑积水复发”。
为进行一步查明病因,神经外科与消化内科、普通外科等多科专家进行了会诊讨论。通过病情分析,专家们为小伟制定了治疗方案:由普通外科协助行腹腔镜下腹腔分流管粘连拆解术。手术非常顺利,分流管恢复通畅术后,小伟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然而,两周后小伟再度出现不适症状,其中腹部症状更为明显。检查后发现,分流管腹腔端周围已形成巨大囊性包块。在由消化科专家穿刺囊肿、置入外引流管后,巨大性包块暂时得到缓解。
为使小伟的病症得到有效治疗,医院组织了多学科专家会诊。普通外科专家建议,由于腹腔粘连导致多发粘连分隔,腹腔失去了对脑脊液的全吸收功能,因此,必须拔除分流管!这种情况非常少见,腹腔是脑脊液最好去处,但腹腔吸收功能的丧失,意味着脑脊液分流必须改道。
改去哪?如何改?针对这一难题,神经外科副主任骆实再次组织了科内专家会诊。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许小兵参加了会诊讨论。“脑室-心房分流术”应该是目前情况下的首选。然而,该术式虽是治疗脑积水的经典术式,但操作较复杂。由于静脉壁薄,一旦损伤颈内静脉将导致手术失败。
在综合专家讨论意见后,许小兵教授与神经外科专家为小伟精心设计了手术方案:组成神经外科-麻醉科联合手术小组,术中先由麻醉科医师在B超引导下穿刺颈内静脉,将心房端导管送入上腔静脉,再由神经外科医师完成后续操作。
按照这个方案,由神经外科和麻醉科医师们联合,对小伟实施了“改良脑室-心房分流术”。术中以B超引导、颈内静脉穿刺、通过分裂鞘置入分流管,无需更换分流管,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性高,明显减轻了小伟的痛苦。由于术前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手术非常顺利。该院首例改良脑室-心房分流术获得了成功!
医师在检查患者病情
在术后第三天,小伟已能下床行走,精神好转,食欲改善。目前,在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等专科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和护理下,小伟康复良好,改良的分流手术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脑积水到底是什么?“脑积水,是脑脊液生成或循环吸收过程发生障碍而致脑脊液量过多,压力增高,扩大了正常脑脊液所占有的空间,从而继发颅压增高、脑室扩大的总称。
”脑积水积的不是水,是脑脊液。脑脊液是环绕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的无色透明的液体,主要存在于颅内和脊柱内的空隙间,比如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生成,循环,然后再被吸收,其总量稳定保持在一定水平,时刻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它提供脑的一部分代谢功能,也在运动时像水床一样保护脑。
小儿脑积水前兆,家长要注意1.头围增大正常新生儿头围为33-35厘米,出生后6个月内额枕部头围每月约增加1.2-1.3厘米,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也随之扩大和膨隆。头颅与躯干的生长比例失调,如头颅过大过重而垂落在胸前,头颅与脸面不相称,头大面小,前额突出,下颌尖细,颅骨菲薄,同时还伴有浅静脉怒张,头皮有光泽。
2.前囟扩大,张力增高正常新生儿头围为33-35厘米,出生后6个月内额枕部头围每月约增加1.2-1.3厘米,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也随之扩大和膨隆。头颅与躯干的生长比例失调,如头颅过大过重而垂落在胸前,头颅与脸面不相称,头大面小,前额突出,下颌尖细,颅骨菲薄,同时还伴有浅静脉怒张,头皮有光泽。
3.破罐音和“落日目”现象对脑积水患儿进行头部叩诊时(额颞顶叶交界处),其声如同叩破罐或熟透的西瓜样。脑积水的进一步发展,压迫中脑顶盖部或由于脑干的轴性移位,产生类似帕里诺(Parinaud)眼肌麻痹综合征,即上凝视麻痹,使婴儿的眼球不能上视,出现所谓的“落日目”征。
编辑:甘柳莹
点击下面链接查看历史文章你和维密天使之间,还差这24个顺职院模特!明晚模特大赛直播等你哦!
宝马和大众在顺德立交桥互撞数分钟?竟然是……
派!福!利!50张电影票等着大家来抢,快来撩小编!
“顺德好医生”名单出炉!想睇名医可以按图索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