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学习征途与跨越

白癜风的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赵英杰老师带来的:神经外科学习:征途与跨越,欢迎阅读、分享!先前于年4月19日,笔者有幸在神外资讯分享了文章---神经外科学习:信仰与力量。一年半,十八个月,飘逝如烟。笔者现分享新力作---神经外科学习:征途与跨越。又,周国平先生,著有《街头的自语》;刘墉先生,著有《萤窗小语》;余秋雨先生,著有《雨夜短文》。效仿这些散文名家,笔者将十五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小标题,进行汇总,集结成文一篇。本文九千余字,字里行间有一颗对神经外科学的赤诚之心。笔者学识有限,文中多存肤浅与疏漏,敬请广大同道批评指正。

01

Zygomaticanteriortranspetrosalapproach

近两年来,Kawase教授来华讲学时,时常提到“Zygomaticanteriortranspetrosalapproach”,即断颧弓+岩前入路。

从骨质切除角度,深入理解颅底手术入路。Zygomaticanteriortranspetrosalapproach,离断颧弓、磨除岩尖。

Hakuba之扩大中颅窝底入路,其精髓亦是离断颧弓、磨除岩尖。因此,从本质上说,Zygomaticanteriortranspetrosalapproach,是承继扩大中颅窝底入路的基本内核,并不是什么新提法、新理念。

从骨质切除角度,理解Hakuba与Kawase,理解学术流派。

02

经皮层造瘘(YasargilandFukushima)

施行脑深部手术、脑室手术等,需经皮层造瘘。

Yasargil学派,主张经脑沟进行造瘘,竭尽全力使用可以利用的脑沟,即transsulcalapproach。Fukushima等,曾认为经脑沟造瘘,容易损伤血管、纤维,故其有经脑皮质直接造瘘的提法。

正确理解Fukushima的提法。笔者认为:作为大师之一,Fukushima教授,未必不尝试经脑沟造瘘,只是利用经脑沟的竭力程度不及Yasargil。经脑沟、脑裂、脑池等自然通道,是Yasargil的核心理念之一。

Fukushima等经脑皮质直接造瘘,这样的提法,符合Fukushima的一贯手术风格。最直接,走近路。Fukushima热衷经岩入路,特别是岩前后联合入路,这便是强有力的例证。一个大师或专家,有什么提法或主张,对于听众、读者或追随者而言,应该学会从前前后后、从其一贯的学术特点上,进行理解,辩证分析。

03

“犁与梨”之辩(Vomer)

Vomer,在有的图书之中翻译为“梨骨”。百度搜索,在各个网页链接标题之中,使用“梨骨”者,似占上风。笔者认为:犁骨,更为贴切、准确。理由有二:从形态上,Vomer,不像梨;从功能上,翻译为犁骨,含有居中之含义。

笔者青春年少之时,时常农耕,遂略通其道。扶犁,要扶正,尽量扶居中,其理由不再展开。犁骨,在经鼻蝶入路时,是重要的中线标志。经鼻内镜旁中央拓展,如经鼻-上颌窦-翼腭窝-颞下窝入路,犁骨亦是重要的中线参考。犁,含有“居中、中正”之含义。如果按说文解字,笔者以上之说,未必正确。但,结合犁地情形,劳动者尽量将犁扶正。

Vomer,应翻译为“犁骨”。

04

颈突与茎突

颈突,是颈静脉突的简称。远外侧入路髁旁拓展时,常需将颈静脉突切除。“茎突”二字,常见于颞下窝A型径路的描述之中。切除茎突,以利乙状窦结扎切断。

颈突与茎突,各有其定义,不是一回事。

05

深入理解手术入路的内涵

切口设计、骨窗位置与大小,与硬膜内操作的需要,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也即,浅表设计,需与硬膜内操作,融合统一。

以侧方开颅为例。如果切除小脑幕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岩斜病变等,因术中需抬起颞叶,为减少颞叶损伤,切口下缘及骨窗下缘,要足够“低”,越逼近中颅窝底越好。如果切除颞叶胶质瘤、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轴内病变,因术中多无需抬起颞叶,此时切口下缘及骨窗下缘,则无需一定开那么“低”了。是否需要抬起颞叶,关乎侧方开颅切口及骨窗的设计,特别是其下缘的设计。硬膜内具体操作流程,与病变位置、病变性质等,紧密相连。

那么,限制颞叶抬起的因素有哪些呢?1)拉贝静脉。因此,术中计划抬起颞叶,术前影像进行拉贝静脉发育(含变异)评估,还是有积极意义的。2)骨窗下缘不够“低”,存在骨檐,未低至中颅窝底。3)骨窗提供的可供释放脑脊液的自然间隙。如利用侧裂释放脑脊液。即,脑裂、脑池的利用。4)骨窗上缘的高度。既往,常要求骨窗上缘高至顶结节水平或邻近顶结节水平。上有空间余量,以利颞底抬起。

无牵开器手术,是一种先进理念。是否需要牵开器,与病变体积有关,也与工具手段有关。经颅内镜的利用,有利于减少颞叶牵拉。

对侧方颅底入路的理解,关键还是要理解内耳(迷路、耳蜗)在岩骨(颞骨岩部)的位置。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岩前入路、岩前后联合入路等等,区分这些入路的着眼点之一,便是看骨质处理范围与内耳的相对位置关系。

再谈谈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常用于桥小脑角区病变切除,有时也适用于部分颈静脉孔区病变的切除。总体印象,乙状窦后入路,处理脑外病变,如听神经瘤、脑膜瘤等,又如颅神经减压(微血管减压)等。特定的入路称谓,指向特定区域病变的处理。

脑内病变,如一侧小脑半球偏外侧的胶质瘤,其切除过程,切口也许是乙状窦后入路的切口,骨窗也许是乙状窦后入路的骨窗,术中也许曾利用桥小脑角池释放脑脊液,但操作的主战场不是桥小脑角,而是小脑半球,此时,针对类似病变的处理,其手术入路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乙状窦后入路了。因此,手术通知单及手术记录等,记为左(右)枕下开颅小脑半球肿瘤切除术,看似模糊,实则准确。

姑且接受脑外手术入路与脑内手术入路之分。乙状窦后入路,归为脑外手术入路,更为恰当。

再谈谈枕下幕上入路(Poppen)。Poppen入路,常用于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切除等。利用后纵裂、镰幕移行区、直窦旁剪开等,抵达松果体区、第三脑室后部,应是Poppen入路的精髓所在。

脑内病变,如一侧枕叶胶质瘤切除,切口也许是Poppen入路的切口,骨窗也许是Poppen入路的骨窗,术中也许利用了后纵裂放液,但操作的主战场不在松果体区及三脑室后部,而在枕叶,此时,类似病变的处理,其手术入路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Poppen入路了。手术通知单及手术记录,记为幕上左(右)枕部开颅枕叶肿瘤切除术,或许更为恰当。

一句话:特定入路,指向特定区域。

06

透视眼

Rhoton解剖,博大精深。Rhoton教授曾提倡:…seethroughX-rayvision…,即学习者应培养透视眼功能。

Rhoton解剖学,在年、年及年增刊的各个章节,文字表述之中,时常传递着“对应”等理念,即浅表解剖标志与深部解剖的位置对应,或曰浅表与深部融合。知深浅,掌握彼此对应,这就需要练就透视眼功能。

枚举两个典型的例子。Rhoton解剖,在乙状窦前入路章节、经岩入路章节,时常提到:由浅至深,(外耳)道上三角深面是鼓窦,鼓窦深面是外侧半规管和面神经鼓室段。知道外侧半规管的位置,对于磨除乳突过程中保护面神经乳突段具有重要意义。

再例如,在侧脑室及第三脑室解剖章节,侧脑室各部与脑回的对应关系:额下回对应额角,缘上回对应侧脑室的三角区等等。知道脑室各部与脑回的对应关系,有利于理解经皮层造瘘切除脑室病变的路径。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切除,从侧方(顶叶)造瘘,定位缘上回,选择顶叶合适的脑沟,进行造瘘;从后纵裂方向造瘘,定位楔前叶,行楔前叶入路三角区病变切除。

培养透视眼意识,掌握彼此对应,知深浅,以体现解剖层次美感,以利病人安全。愿君有一双透视眼,看透那解剖的深浅。

07

鼓索神经

Rhoton---Retrolabyrinthine,TranslabyrinthineandTranscochlearApproaches:

1)Thechordatympaniarisesfromthelowerportionofthemastoidsegmentofthefacialnerve,ascendsanteriortothefacialrecess,andcrossestheinnersurfaceofthetympanicmembrane.

2)Themastoidsegmentofthefacialnervedescendstowardthestylomastoidforamenandgivesrisetothechordatympani.

按照Rhoton教授的观点,鼓索神经,是面神经乳突段的分支。笔者这样理解:面神经的分支,是面神经移位的限制性因素。因此,经耳蜗入路,切断岩浅大神经,方可更好实现面神经后移位。颞下窝A型径路,在面神经前移位过程中,有时(或常常)有意(或无意)离断鼓索神经。面神经腮腺内分支的分离显露,也是为了更好实现面神经前移位。掌握神经分支(发出点、走行),以便更好理解神经主干移位。通常认为,鼓索神经,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6mm处发出。知道这一知识点,以便在乳突磨除过程中保护好鼓索神经。神经外科施行的岩后入路,如乙状窦前迷路后、部分迷路等,在乳突磨除过程中,通常不需要显露鼓索神经。

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发出后,其走行如何?这时就需要知道岩鼓缝、鼓鳞缝等概念了。扪心自问,自己真正掌握颅骨那些“孔、裂、管、缝、沟、突、窝”了吗?学无止境。

从概念上,注意区分鼓索神经与鼓室神经。鼓室神经,即Jackobson’snerve,是舌咽神经鼓室支。同时,注意区分Jackobson神经与Arnoid神经。Arnoid神经,是迷走神经耳支。求真贵确。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那是盲目蛮干。没有实践证明,只有理论,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那是空谈,那是想当然。

08

整合(Comprehensive)

Anatomy,onewouldthink,doesnotchange.Afterallanatomicallywearemuchthesameasweweretensofthousandsofyearsago.Whatcontinuestochangeisourunderstandingoftheformandfunctionofouranatomy.

---RobParrish,ComprehensiveGuidetoNeurosurgicalConditions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便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js/5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