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池,这一影像学名词,实际上指的是小脑延髓池,位于脑部的解剖结构中。在脑部,蛛网膜下腔存在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其中充满了脑脊液。这些脑池如大脑纵裂池、外侧裂池、环池、四叠体池以及小脑延髓池等,它们是由蛛网膜下腔在脑沟、脑裂等处扩大而形成的。枕大池,亦被称作小脑延髓池或大池,是位于颅后窝后下部的关键解剖结构。它坐落于延髓背侧面与枕鳞下部之间,通过Magendie孔(即正中孔)与第四脑室相连通,同时,它还向前外方经由延髓侧面与延髓池相通。值得注意的是,枕大池的形态和尺寸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年,Gonsetee及其同事首次提出“megacisternamagna”这一术语,用以描述一系列患有巨大枕大池的成人患者。根据Rasheed的标准,在轴位扫描上,枕大池尺寸超过2cm×2cm即可被诊断为枕大池扩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枕大池增大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后颅窝蛛网膜囊肿、枕部硬膜下积液、大枕大池、小脑发育不全和小脑萎缩、Dandy-walker畸形以及Blake’s囊肿等。
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大枕大池是枕大池的一种先天性解剖变异,更多时候被视为一个解剖学名词。它与枕大池扩大是两个不同的医学概念。后者涵盖了上述一系列可能导致枕大池增大的疾病。大枕大池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其大小不一,且通常无症状。多数情况下,它是在头颅CT或MRI检查时被意外发现的,而且一般不会影响第四脑室的正常功能。
在判断大枕大池时,目前普遍认为,如果通过CT或MRI检查发现颅脑枕大池在小脑皮质或小脑蚓部距离枕骨内板的距离超过0mm,即可被判定为大枕大池。增大的枕大池会呈现出中线向两侧对称性或偏一侧的扩大伸展特征。大枕大池的患儿,其第四脑室通常保持正常,小脑蚓部、小脑以及脑干的结构也均呈现完整,且大小和形态并无异常。这些患儿不会出现占位效应、脑积水、脑室增大或枕骨受压的情况,颅后窝的尺寸也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影像学检查中,大枕大池常表现为梯形形状,而在MRI上,则显示出脑脊液信号的特征。偶尔,它也会在后颅窝的中线或中线附近的颅骨内板上留下局限性的压迹。附图:大枕大池的MRI影像展示
在这张MRI影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枕大池的形态。它呈现出梯形,且在MRI上显示出脑脊液信号的特征。这进一步证实了大枕大池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第十二辑-版)》该书汇集了年由《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华医学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儿科疾病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同时收录了部分年前的重要诊治指南。全书采用彩色硬皮封面,胶装工艺,A4双面印刷,精美呈现,共计近页,分为上下两册。现已正式出版,接受预订!欲知详细目录,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