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是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
走路就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运动,但走路的速度却是人们经常争论的话题。
有人说走路就是一种心情,闲庭漫步,可以让身心放松;但也有人反对说走路就要快走,健步如飞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强健体魄。
面对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到底快走和慢走哪个更好呢?
英国研究新发现英国莱斯特大学对于走路快慢和影响寿命的关系做出了研究。
结果发现,走路快的人要比走路慢的人预期寿命长很多,一般可长达15-20年。
走路的快慢和寿命的长短真的息息相关吗?其实不然,该研究针对的对象只是40多万中年人。
除年龄和性别外,自身的生活习惯、周围环境、身体状况等都对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
该研究指出的结果强调的是预期寿命,只能作为一个参考,不能一概而论。
走路和寿命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明确的数据考证。
话虽如此,但是走路锻炼还是有益身体健康的,那么走路的好处都有哪些呢?
经常走路锻炼的好处在《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上曾经指出,有受试者参加8周的健走锻炼之后,很明显地改善了左心室舒张功能,让心率缓下来,心肌的收缩能力不断增强。
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肢体的动作带着肌肉一起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心跳,从而增强心肺功能。
当然,手臂和大腿的肌肉一起运动,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强化下肢的肌肉张力。
而且还能促进钙质更好的吸收,以免出现大幅度活动的时候,容易拉伤甚至摔倒。
不仅如此,走路还可以促使肠胃加快蠕动,促进消化,也可以增强新陈代谢,起到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对糖尿病、高血压、便秘、肥胖人群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走路对于情绪的稳定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当你精神紧张或者烦躁不安时,适当的走走路可以安抚烦躁的心情,缓解不必要的焦虑。
同时可以增强大脑的思维活动,让头脑变得更清晰、灵活,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质量。
还有研究指出,人上了年纪之后,下肢的肌肉会逐渐退化,所以老年人很多慢性疾病都是缺乏锻炼的缘故。
经常走路的人,会调动所有肌肉群的力量来保持行走的速度和耐力,运动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的状态,才可以帮助减缓下肢肌肉衰老的速度。
那么是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走路锻炼呢?哪些人需要注意走路锻炼的时间不宜过快、过长呢?
走路锻炼的注意人群走路的过程中很容易出汗,尤其是天热的时候,汗液流失过多,导致血液中水分骤减,而造成血黏度增高,从而引发局部栓塞。
所以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不适合走路锻炼的速度过快,或者时间过长。
有关节炎病史的人群也要注意,不要走路过快或走的时间过长,不然很容易使关节的磨损更严重,导致疼痛甚至水肿的现象发生。
其实从平时走路的姿势和动作就可以发现隐藏的疾病,从而提早发现、及时防治。
走路动作隐藏着哪些疾病所以如果你走路有这几种姿势的话,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医院检查一下。
身体前倾,步伐细碎,无法控制双手自然摆动的动作,这可能是帕金森综合征。
走路摇摇晃晃,没办法走直线,看起来像是随时要摔倒的样子,这可能是脑出血、小脑病变、脑梗等病症引起的。
脚底贴地,无法抬起双脚进行行走,且动作十分缓慢,步浮不稳,这种情况可能是大脑老化及脑积水所致。
走路像在画圈圈,脚尖相对,无法直线行走,这有可能是脊髓损伤、脑瘫等疾病。
结语长寿的因素有很多,并不是单一的走路快慢就可以解释的。
适当的走路锻炼对身体很有帮助,但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合理的锻炼。
一味的追求速度会影响身体健康,或者增加摔伤跌倒的风险,就得不偿失了。
希望走路能够成为你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只有坚持不懈的去做,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