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一生的ldquo班主任rdq

编者按

在教育的实践中,家庭、学校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家庭是“前线”,学校是“阵地”,只有“前线”和平、安宁、和谐,“阵地”才会淡定、从容、优雅。为了进一步了解现有家庭教育所需所求,及时跟进、指导、改善家庭教育现状,山西晋中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海荣应新学道集团总部邀请于年10月16日在北京新学道晋中书院作了一场题为“做孩子一生的‘班主任’”的公益报告。

古今中外,家庭和学校教育一直是亘古不变、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身处处时代的风口浪尖,穿越历史的漫漫长河“芝兰玉树”这个动人的成语再次映入眼帘。东晋的达官贵人都无比羡慕谢家:“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绝。”有一次,一个朋友实在忍不住了,便问谢安:“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就成了芝兰玉树?”谢安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来到学校,教师承担起的责任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任务,而应该把“传道”放在教育的首位,因为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携手并进之时,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这里我想提出的一点是: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是沟通与信赖,任何一位教师所期待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都不逊于任何一位父母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热望。

教育的真谛在于碰撞、唤醒与推动。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与灵魂的播种、萌发、耕耘、成长与成熟的过程,这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是一个充实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坚韧向上的过程,也是一个享受欣赏、发现美的过程。

张海荣局长

张海荣局长,年8月生,山西省昔阳县人,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年7月参加工作,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任晋中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张海荣局长政治素质过硬,历经多岗位锻炼,曾在共青团、乡镇、县级政府、党委组织部门等重要领导岗位上工作,工作经验丰富,改革意识强,工作成效显著。

张海荣局长率先在全省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中考制度改革和小学减负提质改革,破解了一系列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晋中教育的改革成果被列为中央深改办向全国推广的十大改革案例。年市教育局被中组部和中宣部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张海荣局长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同年,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年市教育局申报全国文明单位,现已获通过。年、年张海荣局长多次应邀教育部参加新闻发布会和为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公开授课。年、年张海荣局长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担当作为优秀干部。

张海荣局长文学素养较高,是山西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变迁》和诗歌集《从潘掌出发》、《潘掌的阳光》等文学作品,有17首诗歌被翻译成英文,在海外教育机构使用。张海荣局长是都市桂冠诗人、年山西省十佳诗人和晋中文学奖获得者。

同志们:

我在各种场合讲课,讲教育工作,发现一个现象,在所有教育问题中,大家最最关心的是家庭教育问题,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课后交流,有那么多的家庭教育问题困扰着家长们。今天,在这里我就一起探讨家庭教育问题,请各位批评指正。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我说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班主任。那么如何做好这个班主任呢,要注意学习和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明白基因的秘密,掌握脑科学的基本知识

古今中外,人人渴望成功,如果自己成功了,他们希望子女续写辉煌;如果自己不成功,或者不那么成功,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当今和平发展时代,人们把通往成功之路的所有赌注都压到了教育上。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完美结合。先天因素包括基因(优劣)和意识(大脑敏感程度);后天因素包括德才表现(知识、能力)和机遇(背景、环境、命运)。二者互相影响和促进。下面我们首先探讨一下基因问题和意识问题,或者说脑科学问题。

(一)不朽的基因(基因决定差异)

天地伊始,一切单一纯简。我们的宇宙至少经历了四次伟大的进化:核素进化、化学进化、生物进化和智能进化。在恒星上的核素进化,由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出发,最后产生了近百种元素的原子,从而点燃了化学进化。化学进化由原子出发,小分子、大分子,聚合成生命大分子,最终点燃了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简单生物到高级生物。生物进化的终点产生了人,同时点燃了人类智能文明的进化。

人的一生是宇宙的缩影,它浓缩了宇宙的后三次进化历程。一个细胞在几分钟内就完成了地球需几十亿年的由氨基酸、核苷酸聚合成生命大分子的化学进化过程,为细胞的有丝分裂准备了全套所需复本。在母腹中10个月完成了地球需10亿年的从真核单细胞开始到高级哺乳动物的历程。从婴儿出生最初的几年则概括了从爬行到直立行走、手足分工,从无语言到语言,从无思维到思维,整个一个历时万年的从猿到人过程。人们从幼儿园开始的十几年学习则跨越0年的有文字文明发展过程。

人,即使是最卑微的一个,都有确凿无疑的资格代表整个地球。他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可追溯到太阳系形成之前的那次超新星爆发。他身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可追溯到10亿年前的那个真核细胞。中间绝没有一分一秒的间断。从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人类已经知道,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基因生存的工具,所以有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么一句著名而生动的话:一只母鸡不过是一只蛋制造另一只蛋的方式。

生命是由染色体组成的,而基因是染色体的一部分。科学家告诉我们:基因不会衰老,他们一代一代地从一个个体转到另一个个体,用它自己的方式,操纵着一个又一个的个体,它在一代接一代的个体陷入衰老之前抛弃这些将要死亡的个体,实现它不朽的目的。基因演变的机制包括三种:淘汰简单的、变异和复制。

淘汰简单的

那些简单的、落后的、无竞争力的基因最终被自然淘汰掉。大自然的规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基因本身就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选择公理”。我们现在常讲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其实,在人的关键能力之中,关键之关键是选择能力。人生是一个不断选择与被选择的过程,为什么要选择?一切都是为了最好的存在。在这样的意义上,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个人,它们的活动都贯穿着择优原则。一切都是选择,即使你不选择,也是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我们现在要求孩子读书用功,根本上不是要他去跟同学比成绩,而是,希望他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孩子将来的工作在他心中有意义,他就有成就感和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他快乐和幸福,他幸福你就省心。

变异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受某种外力的影响会发生突变,比如唐氏综合症孩子、白化症孩子、大头症、血友病以及部分盲、聋、哑残疾儿童、身体肢残儿童都是基因突变的原因。另外有些疾病如脑积水、癫痫、自闭症、血管疾病和癌症患者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有些是先天基因突变、有些是后天基因突变。那些先天不足的孩子,如果父母不面对现实,强求孩子像正常人一样实现人生目标,那是做不到的。我们应该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爱与关怀,从小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培养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培养他们坚强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生活心态。挑战不可能节目里的陈燕,虽然视力不行,但经过长期训练,听力很好,正常生活问题基本能够自理。这就是奇迹,这就是教育的胜利、人生的成功。

复制

常规情况下,正常遗传而生的孩子,父母的基因会各有50%传递给孩子。所以,从基因传递的角度上讲,生男生女都一样,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继承了你的一半基因。重男轻女的问题是文化问题,在基因学上讨论没有意义。有人说:这孩子随她母亲,其实你只看到了他的一个方面随母亲,他继承母亲的基因和继承父亲的基因是一样多的。但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方面就比较复杂了,“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使双胞胎孩子也有很大的差异,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差异更大,不是同父同母的同龄孩子的差异就更是千差万别了。由于基因复制的多样性,同一对夫妻生育的子女,智商、性格、特长都是有一定差异的。所以,不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孩子的差异性。进化科学也证明,没有任何复制过程是完美的。一切生命都是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的。我们讲基因的目的就是要讲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承认差异性就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就要给孩子适合的教育。鞋大鞋小只有脚知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升学率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好坏的标准,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

有些孩子神童早慧,家长不可沾沾自喜放任自流,也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要施以科学的方法,不要把天才教坏了。湖南神童年魏永康,4岁完成初中课程,13岁考上重点本科,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在20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未能顺利毕业被学校退学。经历种种挫折之后,现在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所以,孩子聪明不是天才,能够做出超越常人的贡献才叫天才。综合分析天才的共同特点,我认为他们比常人更理解世界的存在与变化,更注意看问题的深度与角度,更具向上追溯和向下解构的创新能力。向上追溯就是问题之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向下解构就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经过严谨的推导过程,在习以为常的事情上发现美,人间至美是定理。所以好苗子还要精心抚育,抚育不好、教育不好,最终都是昙花一现,现代版小仲永。

(二)神秘的大脑(大脑决定可塑性)

有些家长说,咱家孩子学习不行,原来是咱的基因就不如人家,还努力什么呀?我说,不要失去教育孩子的信心,龙生龙、凤生凤讲的是基因,但为什么我们还要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人类研究大脑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人脑是一个复杂的器官,曾经有一种研究认为大脑的发育主要是先天决定的,但是现代医学已经研究证明:对于大脑来说,先天的基因并不比后天的养育更重要。有些家长以孩子的智商高低判断孩子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这其实是个误区。

智商

年法国心理学家制定出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年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韦氏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是评估6岁至16岁儿童智力水平的智力测验工具。智商计算方法,就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计算公式是:IQ=MA÷C.A×),它是分制,90~分者属正常智力范围,占人群的95%,分以上者称天才,占人群的0.01%或更少,~分者为聪明人,分数越低表示智力越差,75分以下者为智力低下,其中50~75分者属愚笨,25~50分者为有缺陷痴呆,0~25分者为白痴。智商测试工具研究的初衷是医生为自闭症、大脑有缺陷孩子看病提供检测依据,而不是测正常人智力的工具。其实,智商测试前如果经过刻意训练,或受其他因素影响,或测试者态度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测试结果;使用不同的测试版本,测试结果也大为不同。比如,早期的测试中,女孩的分数在每个年龄段都高于男孩,这让当局者很焦虑,年,新版本的测试量表删除了男性得分差的项目,轻轻一动,男孩就和女孩一样聪明了。再后来更荒唐地演变成一场灭绝人性的运动。美国社会20世纪初,主张通过控制遗传因素来改进人种质量。智商测试方法的提出,恰好为他们践行所谓的“优生学”理念提供了量化依据。年,美国最高法院以8:1的投票结果,判处弗吉尼亚州对一名“弱智”妇女实施绝育手术。此后,美国12个州通过了对智力缺陷人群实施绝育手术的立法,27个州实施强制绝育计划。直到年,这场由政府官方推动的智商筛选运动才停止,总共造成6万多人受害。登峰造极的是纳粹德国,近40万人被判定智力缺陷,强制绝育。还有十余万人被杀害。智商测试的滥用成为美国、德国最不愿意揭开的黑历史。

实际上,年龄不同的人,是不能用各自的智商值作比较的。例如,一个4岁孩子测得智商,只能代表他在同龄人中智商比较卓越,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比智商80的8岁孩子更聪明。研究结果发现,测试的认知能力只由短期记忆、推理和言语敏捷三个部分组成,偏向测试的是数理能力,对于文科、艺术方面的能力测试是几乎空白的,并不能真正反映人的智力能力。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不能说一个音乐天才或绘画高手就是弱智吧。有人说爱因斯坦的智商高达,这其实是个谣言,爱因斯坦小时候还没有出现智商测试。研究表明,智力与成就之间远没有达到完全相关,智商高和能否成功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我劝告大家,不要过早地给孩子测智商,更不要给孩子贴上“高智商”或“低智商”“天才”或“愚蠢”的标签,这些标签只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很难起到好的实际作用。

大脑

大脑就是一部计算机,是强大的硬件和先进的软件的结合体。大脑的基本硬件是什么呢?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有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脑叶。额叶在大脑皮层的前部,颞叶在耳朵两侧,枕叶在后脑勺位置,顶叶在额叶之后、颞叶之上。大脑中的每个区域都承担着特殊的任务,额叶首先控制着说话行为,额叶损伤会导致人的语言能力丧失,同时,额叶也是指挥动作的“战略指挥中心”。顶叶负责侦察和解释来自身体的信息,尤其是触摸信息,顶叶的特殊区域负责感觉手指和手、舌头及脚底传来的信息。颞叶负责理解他人的话语,也就是接收语言,颞叶受伤的人不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丧失了理解语言的能力。枕叶负责处理和理解来自视觉的信息,枕叶是视觉的战略指挥中心。当然,大脑的功能和分工要复杂得多,每个区域都还可以分成更小的亚区,承担着更多的职责。大脑的成熟遵循从后向前、从下向上、从里到外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孩子先有视力后有其它能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明白了大脑受损伤,某些功能就会丧失,所以家长们教训孩子千万不能打脑袋。你看我们中国古人教训孩子用戒尺打手心、打屁股,或者罚跪,就是不打脑袋。社会上有“最强大脑”“右脑思维”“左脑思维”以及“听觉型学习者”“视觉型学习者”等培训班或教育项目产品,人类对大脑的认知还很粗浅,要谨防上当受骗。

神经元

大脑是由名叫神经元的细胞构成,神经元就像是电脑里的硅片,结构独特、有趣。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大都貌似平底锅里的煎鸡蛋,而神经元却像鱿鱼,而且两头都有触须。它们通过一个细胞向下一个细胞传递神经冲动,以此实现沟通。神经元共有亚类多个,根据工作职责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分工,如控制肌肉、解读视觉图像、存储记忆等。新生儿有上千亿个神经元,他们大部分会在一个人高中毕业之前定型各就各位。

神经元具有一种特殊的终生能力,它能在新的突触和神经细胞之间形成连接,构成新的神经通路,从而促进学习,提升获取和运用知识的效率;还有取消或者删除“无用”和“不再有用”连接的能力。比方说,如果你学过吹笛子,掌握指法与呼吸技巧,能够很流畅演奏较复杂的作品。可是,后来没有继续练习,20年后再去吹笛子,就会发现不像以前那样熟练了。对大脑可塑性而言,“学习”音乐的那个过程激活了大脑,之后不再练习,大脑就删除了“无用”的连接,所以演奏就不熟练了。再比如,失去上肢的人,可以训练用脚处理原来用手处理的问题。这是因为大脑的“可塑性”,一个神经元如果失去最初激活它的手或者手指而“失业”了,那么,它会得到一份新工作,负责处理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信息,让老神经元学会新玩意儿。大脑的可塑性不止修复和治愈,也包括获取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我们教什么,孩子的大脑就学什么。这种可塑性类似于小孩子刚开始学习阅读时的情况。最初,大脑的任何部位都与阅读没有专门的联系。随着孩子开始学习阅读,进而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便有更多的脑细胞和神经回路参与进来。当孩子开始识字、理解阅读内容时,大脑便动用了可塑性,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中既有的语言中枢得到了扩展,同时也发展了新的神经回路,将书面文字加入到已有的含义中。相比成人,他们的神经连接程度更高,有更多的神经通路。当孩子逐渐长大,获得更多经验时,他们的大脑就会“剪除”那些薄弱的、不常用的神经通路,而强化那些经常使用的神经通路。这就像一张城市地图,孩子的神经连接就像密密麻麻的小路,成人的神经连接更像城市的主干道。我们常说,有些孩子老不开窍,其实也是某些神经通路没有形成。这里,我特别强调,不能因为孩子的神经连接程度而过度让孩子学习。大脑学习的过程就像胃口消化食物一样,消化不了,吃得多、快、生、猛、洋、鲜都没有用,弄不好会吃出病来。

以上,先讲了基因的传递机制证明基因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后讲大脑的结构和神经元的特性证明了人的可塑性,给那些对孩子们失去信心的父母以教育孩子成人成才以信心。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的,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可教也”,我们所欠缺的是不懂教育的规律,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方式。

二、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发现孩子的独特性

(一)普遍的规律(成长具有规律性)

我们讲教育孩子要遵循教育规律,这个规律其实就是孩子的成长规律。我给孩子下了三个定义:第一个定义,孩子是科学家,家长是小白鼠。孩子的研究方法是统计、实验与模仿,与科学家搞科学研究的方法几乎一样,科学家的研究对象是具体项目,孩子的研究对象是家长。孩子3个月开始会做实验,用“尝试—错误—尝试—成功”的方法获得经验,比如把玩具与婴儿腿绑在一起,腿动玩具转或唱歌,尝试成功,自己重复取悦玩耍;7个月开始学会模仿,对统计学的模式敏感,用统计学的方法感知新鲜事物,能够区分开心、悲伤和生气的表情;9个月已经可以发现概率模式总结事件之间因果关系,有了不耐烦情绪,成人故意不给玩具时会急躁哭闹。第二个定义,孩子是艺术家,家长是观众。孩子的脑袋里有一个假想世界,他的虚构、想象力十分强,每天天马行空地虚构着一些场景。2-6岁的孩子是心理决定行为,而不是成人的思路决定行为。比如,2岁的孩子就能给出因果关系的解释,自创逻辑解释社会现象或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会玩过家家游戏;3岁有了想象,就餐时要求给自己的布娃娃一席之地,有了初步创造力,会虚构故事,可以想象出许多虚构的伙伴,并能够创造出完整的幻想世界。5-12岁孩子的语言有时不着边际,比如有的孩子老说房间的某个角落里有骷髅,有的孩子会告诉父母爷爷养了一头猪,有的孩子看到西瓜会说他卖过西瓜会用刀开西瓜,而事实上这些事都没有发生,你不能简单地判断他们是在说谎,更不要迷信什么“转生说”,说什么孩子没有忘记上辈子的事,还有什么“天目说”,说人有第三只眼睛,松果体腺,孩子时代会看见成人看不见的东西。要明白,这是孩子的大脑和思维与成人存在差异决定的。第三个定义,孩子是创意研发者,大人是生产销售者。由于孩子的思维非同成人,他是反事实思维。反事实就是“应该、也许、可能”的世界,一切都可能在未来发生,但又尚未发生,或者,一切都应该在过去发生了,却并没有发生过。因为孩子的思维是反事实的,所以他们会有很多金点子和金句,敢想敢说,创意非凡,不像成人那样受拘束。孩子就像现代企业里的研发部门,一群空想的人通过“头脑风暴”产生各种奇思妙想,而成人则像是企业里的生产与销售部门,负责找出其中三四个好的点子来付诸行动。从这三个对孩子的定义出发,我们教育孩子的普遍规律就基本找到了,那就是:顺其自然,合规合道。

顺其自然如何顺

我总结了四句话:方向不可逆反,顺序不可颠倒,阶段不可超越,环境必须适合。“方向不可逆反”,万事万物都是按其发展方向自然地发展。儿童的天性来自于自然的馈赠,是人的先天禀赋,它有一个自然发生、发育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属性和发展方向,不可逆其方向而为之。“顺序不可颠倒”,完整的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为了使这三种教育协调起来,“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就必须从属于“自然”的教育,而不能颠倒其顺序。当下,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抱过高期望,强迫孩子学习过多内容、报各种训练班兴趣班,这种颠倒儿童心智成长规律和顺序的错误做法必须坚决纠正。“阶段不可超越”,孩子三翻六坐八爬周岁开始走,这是大家都熟知的成长规律,如果超前训练,是不是有用或有效呢?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同卵双胞胎爬梯实验,一个在出生第46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外一个在出生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都练习到满54周的时候,大家认为,哪个爬楼梯的水平更高一些呢?结果显示,后练了2周的10秒钟内爬上五级楼梯,先练了8周的需要20秒钟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告诫我们,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所以,家长同志们不要当什么“虎妈虎爸”,不要轻信商业机构培训忽悠,非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牛娃”。我们应该相信隐匿在儿童心灵和身体内部的成长力量,按照其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进行养育。“环境必须适合”,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自然环境和未来科技网络环境。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创设一个艺术环境,将来可能培养一个艺术家;创设一个现代网络环境,可能将来培养一个网络技术人才;创设一个家不收拾、被子不叠的环境,可能将来培养一个邋遢的孩子。所以,“身教”比“言传”更重要、更有效。实际上,孩子就具有科学地探索世界、自己找到答案的能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放下自以为对世界更了解的“虚荣”,为孩子建立面向未来的环境,一起陪伴孩子共同学习。

合规合道如何合

我也总结了四句话:正视不平衡,把握不确定,激发不可能,方法可接受。“正视不平衡”,每个孩子出生起,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精神成长都存在个体差异。现实中,孩子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不可能齐头并进,与同龄孩子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同一个班级里的孩子,除了年龄相同,可以说其它没有一样是相同的。现代教育为适应工业化时代的要求,而让同龄的孩子在同一时间,上同一课程,参加统一考试,其弊端是十分严重的。家长不能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家的孩子优秀就烦恼。孩子学习牛不牛,并不重要,关键看咱家的孩子持续学习能力强不强。大家现在想一想“什么是同学?”我认为,我们也好、孩子也好,同学不是曾经或现在坐在一个教室里的人。我们记住的、经常交往的同学往往是最后在一起学习进步的;同学聚会那些很少到场甚至永远不来的人也往往是我们都混迹社会了,人家还在上学的那些人。一个人不要老是说当年上学时我比他强多了,你现在不如人家最主要的原因是你没有持续学习。所以纳兰性德有句词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4次被迫转行、54岁再次失业、但97岁获诺贝尔奖,可以看出保持终身学习的人到底有多厉害!“把握不确定”,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三个不确定期。这三个不确定期,可以说是“优秀孩子”和“问题儿童”的“分水岭”。第一个是小学阶段的“儿童叛逆期”,应该把握好行为习惯教育和兴趣培养。包括学习的习惯、守时的习惯、阅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以及规则意识,等等。重点是培养思考推理的习惯,比如乘法口诀,虽然死记硬背也能记住,但用推理法,就更容易记忆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关键是不可溺爱、纵容、放纵,否则很容易培养出熊孩子来。第二个是初中阶段的“青春叛逆期”,应该把握好青春期干预、引导和教育。这个阶段,孩子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对家长的教导根本听不进去,有家长形象地说“这时的孩子是人搀不走鬼搀飞”;他们特别容易冲动,控制不了自己脾气,经常激动就破口大骂;厌学是叛逆孩子一个典型特征,不想读书不回家;男孩这个时候容易沉迷游戏、动漫;女孩比较迷恋小说,电视剧;会早恋。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难以管理,这要从神经科学讲起。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受两种不同的神经和心理系统的相互作用。第一套系统与情绪和动机有关。青春期生理上的生物和化学变化,使孩子变得焦躁不安、精力旺盛、情感强烈。这个阶段的孩子逆反不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风险,而是因为他们高估了奖励。他们需要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uzaoz.com.com/njsfl/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