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陈玉玲
单位
甘肃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家庭救助的背景
(一)家庭服务的来源
前期通过社区居民骨干的介绍了解该家庭的大致情况,后续社工围绕该家庭进行一对一入户服务了解。
(二)家庭服务基本资料
家庭名称:C家庭
家庭结构:单亲家庭(82岁的老母亲与60岁的未婚儿子居住)
该家庭原生结构图:
案主社区生态系统图:
跟进社工:陈社工
(三)家庭服务背景
1.家庭成员及其情况
该家庭属于特殊家庭,即单亲家庭,一个母亲与一个未婚儿子。在该家庭的原先结构中,丈夫与妻子育有三个儿子,丈夫英年早逝,由妻子独自抚养三个儿子长大,大儿子与二儿子身体健康,成家之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核心家庭,相继在60岁左右去世。三儿子从小患有智力障碍,是一名残疾人,由母亲一直抚养长大至今。在当下,该家庭只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与69岁的三儿子。母亲之前身体硬朗,能够很好地照顾三儿子,但就在近期查出自己患有脑梗、脑积水等疾病,担心自己的病情影响儿子的生活。
2.居住状况
该家庭申请了廉租房(两室一厅),一个房间是80岁老母亲的卧室,另一间是三儿子的卧室,在房间里安装了扶手,以备母亲及残疾儿子的不时之需。家庭环境整体比较干净。
3.经济状况
经济来源主要是低保收入,以及残疾人补贴等费用。
二、需求评估及其理论指导
(一)需求界定
该家庭中老母亲身体日渐消瘦,疾病缠绕,腿脚不便,需要长期支付昂贵的医药费,生活困难。又因儿子患有智力障碍,在母亲生病时无人照顾,无法正常生活。需要在该社区内建立自助互助系统,搭建非正式支持网络,建立社区照顾。
1.生存的需要:在支付一定的医药费用后,经济拮据。
2.安全的需要:老母亲担心日后生病,无人照料自己残疾的儿子。在物质及精神上需要一定的支持。
3.社区网络支持需求:与社区居民积极交流,社工帮助服务对象建立受助--自助--互助系统,帮助该家庭建立社区照顾。
(二)增能理论
1.增能理论
增能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通过对于该家庭的救助以及互动,来增强自信心。
2.马斯洛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由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他们还渴望自己有所归宿,被人承认和认同,成为集体中的一员。由于老年人的孩子满足以做到常伴左右,导致很多老年人觉得很孤独,通过社工开展活动,能够给予该家庭各方面一定的支持。
3.社会支持理论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为该家庭建立社区照顾及其非正式资源系统。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4.同理心
同理心技巧:指社会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案主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内心世界,同理心包括情绪同理与角色同理。情绪同理即同感,指社会工作者亲身体验案主的案主的感受,是一种受他人状况感动的能力。角色同理是一种了解案主的情绪架构观点及能力。
同理心有三个层面的要素组成:觉知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达的及时性。社工在为服务对象服务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好地了解案主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为案主服务。
三、服务目标及计划
目标:构建社区支持系统,帮助该家庭走出困境,给予该家庭物质及其精神上的慰藉,形成社区居民内自助--互助系统,建立非正式(家人、朋友、邻居)支持网络系统,建立社区照顾。
家庭救助计划:
1.社工与救助家庭及成员建立专业的关系,得到该家庭的接纳与认可。社工利用家庭服务基金,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
2.社工与该家庭人员联系,为其给予一定的心理及其精神辅导。并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活动。
3.帮助该家庭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帮助案主在社区内建立受助--自助--互助系统。
4.建立社区照顾,动员社区内的非正式(家人、邻居、朋友)支持系统。
5.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为今后其三儿子的生活寻求一定的照顾。
四、家庭救助过程
过程一:社工是在社区居民骨干的引荐及其日常入户访谈中了解并熟知该家庭,生活困难,涉及社工服务的特殊家庭服务、老年人服务(社区内高龄老人)、残疾人服务等多个层面,需要对其给予特别的